秦皇自谓功无量,拟揭空碑古帝前。
磨崔小篆三千字,何似开元十四年。
秦皇自谓功无量,拟揭空碑古帝前。
磨崔小篆三千字,何似开元十四年。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郑善夫所作的《太山三绝》之二,通过对比秦始皇与唐玄宗的丰功伟绩,展现了对历史人物及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
首句“秦皇自谓功无量”,开篇即以秦始皇自夸其功绩无边无际,奠定了对比的基础。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功业在当时确实无人能及,但诗人并不盲目推崇,而是紧接着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次句“拟揭空碑古帝前”,意指秦始皇想要在古代帝王面前竖立一座空碑,以此彰显自己的伟大。然而,诗人并未直接否定秦始皇的功绩,而是巧妙地引入了另一种评价方式——通过比较来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价值观念和成就。
接着,“磨崔小篆三千字”,描述了秦始皇为了纪念自己的功绩,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将小篆字体刻在石碑上,文字多达三千字。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秦始皇对自身功绩的极度自信,也反映了当时文字记载和文化传承的重要。
然而,诗人并未就此止步,而是以“何似开元十四年”一句,将话题转向了另一个历史时期——唐代。这里的“开元十四年”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发生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如安史之乱的前兆等。通过这一对比,诗人暗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以及不同历史时期成就的价值差异。
整首诗通过对比秦始皇与唐玄宗的功绩,以及对历史的深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和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通过对秦始皇与唐玄宗的功绩进行反思,诗人提醒人们历史并非只有单一的评价标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造就了不同的英雄与伟业。
人生固有道,安命乃其常。
如何夸毗子,磬折趍路旁。
乞墦滥名器,胠箧争攫攘。
一朝事势去,骈首罹祸殃。
冰山向日颓,金谷随烟荒。
哲人鉴斯辙,正已恒不忘。
箪瓢岂足忧,圭组岂足光。
衰荣无定在,通塞任彼苍。
开轩坐北窗,仰睇浮云翔。
居然谢尘鞅,聊复啜此觞。
赤坭冈头封马鬣,生荆死竹无日月。
晚生曾孙贱又劣,仰首苍天泪流血。
载锄入山日已决,北风吹我篙橹折。
悲鸣中夜声呜咽,晓踏荒山马蹄热。
开榛伐树功务捷,指挥群仆口喋喋。
须臾豁见天然穴,高下山川甚蟠结。
西南诸峰青不绝,东北漫漫海波贴。
向来浅土悲灭裂,再握又恐灵气泄。
复以玄石置墓碣,永云云来千万劫。
人生贵贱那可必,下山复作儿女别。
苫块馀生心已灰,谁知恩命又来催。
不堪骑马迎丹诏,安忍临戎被墨缞。
孤子上章空有愿,圣皇注意莫能回。
满怀无限君亲感,图报惟应罄谫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