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骸虽在果谁亲,本地风光见是真。
隐几正忘吾与我,开奁忽讶彼何人。
叔敖还许伶优学,西子何如里妇颦。
遥想当年游镜殿,化身千百未为神。
百骸虽在果谁亲,本地风光见是真。
隐几正忘吾与我,开奁忽讶彼何人。
叔敖还许伶优学,西子何如里妇颦。
遥想当年游镜殿,化身千百未为神。
这首诗《三和镜中我》由宋代诗人林希逸所作,通过镜像的比喻,深刻地探讨了自我认知、身份认同以及人性的多面性。
首联“百骸虽在果谁亲,本地风光见是真”以“百骸”象征身体,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即使身体还在,又有谁真正关心或理解自己呢?这里的“本地风光”则暗喻了真实的自我,即不被外界干扰、不被他人定义的内在本质。这一联表达了对自我真实性的追求,以及在复杂社会关系中保持独立人格的渴望。
颔联“隐几正忘吾与我,开奁忽讶彼何人”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诗人通过“隐几”(靠在几案上)的状态,暗示了一种超脱世俗、忘却自我的境界。然而,当他打开妆奁(化妆盒),却惊讶地发现镜中的“彼”(他者)是谁,这反映了在追求内心平静的同时,对自我形象的反思与疑惑。这一联巧妙地将外部世界的映像与内心的自我探索相结合,展现了个体在寻求自我认知过程中的矛盾与困惑。
颈联“叔敖还许伶优学,西子何如里妇颦”运用典故,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叔敖(春秋时期楚国的贤相)与伶优(宫廷乐师)的故事,以及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与里妇(乡村妇女)的表情对比,旨在说明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命运,不应仅凭外在形象或地位来评价一个人。这一联通过对比,强调了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之间的差异,以及人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尾联“遥想当年游镜殿,化身千百未为神”以想象的方式回顾过去,设想在镜殿中化身千百次的情景,以此表达对自我认知和身份探索的无限可能性的思考。尽管化身千百次,但最终仍未能成为真正的神明,暗示了人类在追求自我超越时的局限性和永恒的探索之旅。这一联以一种超脱而又略带悲观的视角,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即在复杂的人性世界中,自我认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综上所述,《三和镜中我》通过镜像的隐喻,深入探讨了自我认知、身份认同、人性的多面性以及在复杂社会关系中保持独立人格的重要性。林希逸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哲思,引导读者反思自我,探索人性的奥秘。
洛阳地脉,是谁人、缩到海涯天角。
绿树成阴芳雾底,得见当年台阁。
园杏贵客,海棠姬侍,拥入青油幕。
人间那有,风流天上标格。
如困如懒如羞,夜来应梦入,西瑶仙宅。
为你闲风轻过去,□□不教妨却。
娇不能行,笑还无语,惟把香狼藉。
花花听取,年年无负春约。
叶叶青霞衣,来赴山中期。
相看到忘言,日夜春风吹。
昨夜雨潇潇,今日君欲归。
人生如梦寐,世道正崄巇。
我发白已委,况堪生别离。
君归不可驻,我心得君知。
阑干与云平,白鸟来往飞。
安得身有翼,长与相追随。
举手一揖别,不作儿女悲。
一樽尚可同,百里非天涯。
少陵野老老更痴,看花看开千万枝。
安乐窝中打乖叟,看花只看半开时。
二贤看花各有意,我亦有意看离披。
红飞换得绿阴出,潇洒颇与老眼宜。
麦风扬尘野色秀,梅雨蒸叶香气滋。
避人好鸟著巢稳,争春蜂蝶今何之。
本来生意无间断,静看游戏造物儿。
不观圣人画剥卦,剥穷于上复下随。
嗟乎人事正如此,盛非终盛衰非衰。
衰盛相乘乃常理,盛不必喜衰奚悲。
谁知世情偏喜盛,我看花衰我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