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九月七日游玉泉山登妙高塔》
《九月七日游玉泉山登妙高塔》全文
清 / 陈宝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偷閒豫了登高债,思旧来寻酌水盟。

垂暮犹淩孤塔迥,无尘能洗此泉清。

离宫树石馀王气,绝岛风涛有战声。

地下故人应见念,忧危当日自承平。

(0)
鉴赏

这首诗是陈宝琛在清末近现代初创作的《九月七日游玉泉山登妙高塔》。诗人以游历玉泉山、登妙高塔为背景,抒发了对历史变迁、人事沧桑的感慨。

首联“偷閒豫了登高债,思旧来寻酌水盟”,诗人借游山玩水之乐,表达了对往昔友情的怀念,以及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其中,“偷閒”二字,透露出诗人对忙碌生活的厌倦,渴望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登高债”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攀登高山的艰辛与挑战,同时也暗含着对人生旅途中的困难与挑战的思考。

颔联“垂暮犹淩孤塔迥,无尘能洗此泉清”,诗人通过描写傍晚时分独自站在高塔之上,眺望远方,感受清泉的清澈,表达了对宁静与纯净的向往。这里的“垂暮”不仅指时间的流逝,也象征着人生的暮年,而“犹凌孤塔迥”则展现了诗人面对孤独与挑战时的坚韧与勇敢。

颈联“离宫树石馀王气,绝岛风涛有战声”,诗人将目光转向历史,通过描述废弃的宫殿、荒凉的岛屿和动荡的海浪,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战争的残酷。这一联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尾联“地下故人应见念,忧危当日自承平”,诗人想象已故友人在地下也应思念自己,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同时,诗人也反思了当时社会的忧患与和平,体现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历史、自然和友情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与反思。

作者介绍
陈宝琛

陈宝琛
朝代:清

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刑部尚书陈若霖曾孙,晚清大臣,学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中法战争后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赋闲期间,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宣统元年(1909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1935年卒于京寓,得逊清“文忠”谥号及“太师”觐赠 。
猜你喜欢

惠州丰湖书院联

万间广厦庇来新,问秀才老屋深灯,他日几逢贤太守;

百顷平湖游者众,看后学洙情沂思,有人重起古循州。

(0)

滕王阁联

依然极浦遥山,想见阁中帝子;

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0)

登香炉峰寄远人

前登香炉峰,却指湓城郡。

大江北潮海,崇岳南作镇。

相逢虎溪子,轻策聊一振。

水石动寒光,风松洒高韵。

忧来独成语,忽忽千里愤。

六朝空遗文,三国无尺烬。

孤禽下云久,远树入烟尽。

客恨厌山重,归心喜流顺。

故人潇湘别,即此无音信。

憔悴十年心,谁人不缁磷。

(0)

天宁寺

天宁门外天宁寺,最古花宫冠广陵。

指月禅枝阅百代,庋经阿阁耸三层。

亲民乍为思苏轼,传法何须问慧能。

我自多忧非独乐,岂能香界镇吟凭。

(0)

蒲扇

颇有书生味,编蒲手自拈。

招风来习习,遮雨滴纤纤。

柏子松花共,荷香竹影兼。

偶然挥扇坐,不觉似陶潜。

(0)

怀潭溪旧居

忆住潭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列窗前。

虽非水抱山环地,却是冬温夏冷天。

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冽一泓泉。

谁教失计东迁缪,惫卧西窗日满川。

(0)
诗词分类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诗人
宋光宗 赵必象 顾德辉 袁袠 夏明翰 马君武 瞿秋白 雍正 李大钊 蔡和森 周文雍 熊亨瀚 罗学瓒 恽代英 杨匏安 刘伯坚 邓中夏 许晓轩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