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束滩声,月移石影,寒江夜色空浮。
丹青古壁,风幡横卧东流。
小舣载云轻棹,湖痕渐落葑泥稠。
津亭外,隔船吹笛,唤起眠鸥。
非但予愁渺渺,料那人,应自有、一襟愁。
霜栖露泊,容易吹白人头。
漠漠荻花胜雪,拟寻静岸略移舟。
留闲耳,听莺小院,听雨西楼。
山束滩声,月移石影,寒江夜色空浮。
丹青古壁,风幡横卧东流。
小舣载云轻棹,湖痕渐落葑泥稠。
津亭外,隔船吹笛,唤起眠鸥。
非但予愁渺渺,料那人,应自有、一襟愁。
霜栖露泊,容易吹白人头。
漠漠荻花胜雪,拟寻静岸略移舟。
留闲耳,听莺小院,听雨西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山水夜景,融合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与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开篇“山束滩声,月移石影,寒江夜色空浮”三句,以动人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又神秘的夜晚江景图。山间溪水潺潺作响,与清辉透露的月光交织在一起,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形成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空灵之感。
诗人接着笔触流畅地描绘了“丹青古壁,风幡横卧东流”。“丹青”指的是红蓝色的壁画,而“风幡”则是随风飘动的旗帜,这里可能暗示着某种历史的遗迹或是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随后“小舣载云轻棹,湖痕渐落葑泥稠”两句,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叶扁舟之上,与云同行,感受着湖面留下的时光印记和自然赋予的宁静。
在“津亭外,隔船吹笛,唤起眠鸥”的描述中,诗人通过津亭这一特定空间和隔船的笛声,唤醒了那安睡的鸟儿,从而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紧接着,“非但予愁渺渺,料那人,应自有、一襟愁”则透露出诗人对远方某人的思念和猜想,以及自己内心深藏的忧虑。
“霜栖露泊,容易吹白人头。漠漠荻花胜雪,拟寻静岸略移舟。”这两句以生动的景物描写反映出季节的更迭和生命的流转,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安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最后,“留闲耳,听莺小院,听雨西楼。”则是诗人在呼吁读者留意聆听那四处可闻的自然之声,无论是在幽静的小院中还是在雨后的西楼上,这些声音都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安慰。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独到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怀。
跋马度寒山,屏秀宛相映。
天池知不遥,由来称熟径。
图经志洗心,柱史标养性。
初入松竹幽,遂陟岩峦亘。
崎嵚峭茜间,时有飞泉迸。
鸣鞭岂不便,安用山舆乘。
延缘造绝顶,诸峰皆下凭。
春如有脚来,云自无心竞。
小立极游目,已足畅清兴。
行漏报午刻,归路盘烟磴。
精蓝礼庄严,别室憩幽净。
宝翰垂日月,宁止书中圣。
处处仰昔踪,起爱复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