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为騃童,直至作衰翁。
所好随年异,为忙终日同。
弄沙成佛塔,锵玉谒王宫。
彼此皆儿戏,须臾即色空。
有营非了义,无著是真宗。
兼恐勤修道,犹应在妄中。
自从为騃童,直至作衰翁。
所好随年异,为忙终日同。
弄沙成佛塔,锵玉谒王宫。
彼此皆儿戏,须臾即色空。
有营非了义,无著是真宗。
兼恐勤修道,犹应在妄中。
这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幻的深刻感悟。开篇“自从为騃童,直至作衰翁”两句,以时间的流逝来映射生命的各个阶段,从孩童到老年,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喜好和忙碌。这些喜好和忙碌看似重要,但其实都是过眼云烟。
“弄沙成佛塔,锵玉谒王宫”两句,则形象地描绘了人们为了追求永恒或者达到某种目的所做出的努力,就像孩子堆沙子做佛塔,或者工匠雕琢玉石去贡献给皇宫一样。这些行为在表面上看似庄重和重要,但在诗人眼里,它们也是短暂且无意义的。
“彼此皆儿戏,须臾即色空”一句,直接点出了前述所有努力和追求都像是孩子的游戏,一转眼间便化为乌有。这里的“色空”暗示了一种佛教的概念,即万物都是虚幻不实的。
最后两句,“有营非了义,无著是真宗。兼恐勤修道,犹应在妄中”,则表达了诗人对禅学中的“无为”和“无住”的理解。在这里,“有营非了义”意味着有所追求并不符合禅的真谛;“无著是真宗”则强调真正的道理是不执着于任何形式或目标的。即便是修行者,也可能陷入对“道”的执着之中,仍旧是在妄想和错乱之中。
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虚空、世俗与禅宗,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刻的人生哲学,而且以其独到的艺术魅力,引领读者去思考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