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寒岩枯木身,又随云起别芜城。
大方广寺果随喜,苦集灭人应奉迎。
山色何如霍山色,溪声孰似偃溪声。
莫教却被阿兰笑,此个老翁犹相生。
不作寒岩枯木身,又随云起别芜城。
大方广寺果随喜,苦集灭人应奉迎。
山色何如霍山色,溪声孰似偃溪声。
莫教却被阿兰笑,此个老翁犹相生。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归隐、繁华与静谧、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首联“不作寒岩枯木身,又随云起别芜城”以寒岩枯木象征隐居生活,而“随云起”则暗示了对世俗生活的暂时远离,表达了诗人既向往隐逸又不愿完全脱离尘世的复杂心境。
颔联“大方广寺果随喜,苦集灭人应奉迎”中,“大方广寺”代表了佛教的宏大与智慧,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内心的追求与向往。“苦集灭人”源自佛教四圣谛,指人生的苦难、积累、灭尽与解脱,诗人似乎在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心灵的解脱之道。
颈联“山色何如霍山色,溪声孰似偃溪声”通过对比霍山与偃溪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霍山与偃溪作为具体的自然景观,成为诗人内心世界平静与和谐的象征。
尾联“莫教却被阿兰笑,此个老翁犹相生”则以幽默的方式收束全诗,暗含着对自我身份的反思与对生活态度的坚持。诗人似乎在提醒自己,不要被外界的误解或嘲笑所动摇,即使年岁渐长,也要保持内心的自由与活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与内心世界的独特感悟,以及在纷扰世间寻求精神寄托与自我超越的努力。
公家世德,建凌烟勋业,中兴长策。
三十年来,皆帝扆殊选,金瓯名迹。
眷倚江南,澄清一道,遴柬惟公得。
西清严秘,龙光高动奎壁。
深殿衣惹天香,皇华原野,接萧萧秋色。
六管均输行奏课,唐室家声皆识。
老我相逢,萍蓬飘转,晚景俱头白。
西山南浦,溯风衰泪横臆。
芙蓉凝露青霞护,朝日绮疏风细。
正是中秋,时候喜逢,中宫葱葱佳气。云龙庆会。
赞真主当阳,辅成天地。
暇日琴书,暂闲蚕馆见贤志。嫔嫱衣罗乍试。
尽趋椒殿,喜芳绣筵初启。
酒面腾红,香烟罩碧,恩满六宫金翠。何妨绛烛。
任花敧玉侧,劝教沈醉。凤阙龙楼,夜色凉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