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水要穷神禹迹,驱山每恨始皇移。
晋家安石非无事,高镇神头有著棋。
导水要穷神禹迹,驱山每恨始皇移。
晋家安石非无事,高镇神头有著棋。
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现了对古代治水与山川变迁的深刻思考。首句“导水要穷神禹迹”,借用了大禹治水的典故,表达了对古代先贤智慧的敬仰,同时也暗含了对后世治水工程的期待与追求。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事迹,象征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努力。
接下来的“驱山每恨始皇移”则将视角转向秦始皇,他以强大的力量试图改变自然环境,但诗人对此表达了遗憾之情,可能隐含了对过度干预自然的反思。秦始皇时期,虽然在统一六国、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也存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晋家安石非无事”一句,提到了东晋时期的谢安,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贡献,还是一位文学家和军事家。这里通过“安石”这一代称,暗示了即便在看似平静的时期,也隐藏着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问题,强调了治理国家不仅仅是表面的和平与繁荣。
最后,“高镇神头有著棋”则以围棋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在复杂的政治局面中,决策者们如同在棋盘上布局,每一招都至关重要。这里的“高镇神头”可能是指某个关键的决策点或战略高地,强调了在权力与策略的博弈中,智慧与远见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引用,探讨了治国理政、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决策智慧等多个层面的主题,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哲学思考。
儒既分为八,孙氏源子弓。
帝王自有术,六籍遗祖龙。
亭长起詈泰,口詈心则从。
白水袭新都,家法将毋同。
儒法既持世,杨墨道乃终。
云台画奴隶,东观罗鱼虫。
英英严夫子,先觉开愚蒙。
归来钓大泽,遁世全其躬。
滔滔浙江水,湛湛上有枫。
四山乱云合,孤艇深烟中。
维舟为再拜,万感罗心胸。
朅来二千年,日下靡有穷。
顽廉与懦立,斯言得毋空。
斯台富篇翰,谁则能知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