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隐青山,宴坐咀白石。
不知几何年,人犹访遗迹。
顾我顽钝姿,但知能肉食。
回首仰高风,扪心有惭色。
高僧隐青山,宴坐咀白石。
不知几何年,人犹访遗迹。
顾我顽钝姿,但知能肉食。
回首仰高风,扪心有惭色。
这是一首描写高僧生活的诗歌。诗中的“高僧隐青山,宴坐咀白石”表达了高僧独居于青山之中,以白石为伴,宴坐其中,享受着超然世外的宁静与和谐。这里的“隐”字有隐居的意思,而“宴坐咀白石”则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沉醉和敬畏。
接下来的两句,“不知几何年,人犹访遗迹”,表明高僧已经生活在这片山中多年,以至于时间变得模糊不清,而后人依然会来到这里寻找他的遗迹。这反映出高僧的名声和影响力,即便是过了很久之后,人们仍旧怀念他,想要追寻他的足迹。
“顾我顽钝姿,但知能肉食”则是诗人自谦之词,表达自己与高僧相比显得愚钝,只知道如何去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如吃肉等。这两句通过对比,进一步突出了高僧的修为和自己的凡俗。
最后,“回首仰高风,扪心有惭色”则是诗人在回顾高僧的生活时,感到一种自愧不如的情绪。这里“仰高风”指的是对高僧那种超脱尘世、崇高精神境界的仰望,而“扪心有惭色”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反省和悔悟。
整首诗通过对比高僧与自己的生活,表现出了诗人对于高僧那种清高脱俗的生命状态的向往和赞赏,同时也流露出一丝自我反省的忧郁情绪。
天遣东皇,来庆诞辰,和气先回。
趁未将风月,平分八桂,且垂弧矢,相映三槐。
歌遏行云,舞萦回雪,不比常年寿宴开。
有贤守,送三千乐指,环侍金罍。文章政事奇哉。
曾飞舄双凫天外来。
便合除之六察,少旌最绩,何为别驾,暂屈长才。
尚亿传家,行将跨灶,岂但侯藩与外台。
称觞看,灵龟支坐,老鹤眠阶。
我田我地,我桑我梓。只知百里,不知千里。
我饥有粮,我渴有水。百里之官,得人生死。
孤儿寡妇,一张白纸。入著县门,冤者有理。
上官不嗔,民即欢欣。上官不富,民免辛苦。
生我父母,养我明府。苗稼萋萋,曷东曷西。
父母之乡,天子马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