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促苦无欢,佳辰亦超忽。
干戈满天地,四野多白骨。
况此横征繇,民力殚已竭。
比闻赋马刍,百万山突兀。
乱馀薪藁贵,取盈在仓卒。
敲扑既不辞,鞭背胡颠蹶。
民之鬻子供,吏乃恣渔没。
里更赋十丁,以为挽船卒。
民穷多惨栗,相对泣雨汩。
愁霖闇上元,万家灯火歇。
破扉闻怨嗟,饥殍无短褐。
何年见小康,举杯诉明月。
促促苦无欢,佳辰亦超忽。
干戈满天地,四野多白骨。
况此横征繇,民力殚已竭。
比闻赋马刍,百万山突兀。
乱馀薪藁贵,取盈在仓卒。
敲扑既不辞,鞭背胡颠蹶。
民之鬻子供,吏乃恣渔没。
里更赋十丁,以为挽船卒。
民穷多惨栗,相对泣雨汩。
愁霖闇上元,万家灯火歇。
破扉闻怨嗟,饥殍无短褐。
何年见小康,举杯诉明月。
这首诗名为《上元杂感二首(其一)》,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诗中描绘了战乱时期的社会景象,充满了悲愤与无奈。
首句“促促苦无欢,佳辰亦超忽”,开篇即点出时局动荡,即便是佳节也难以寻得欢乐,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接着,“干戈满天地,四野多白骨”两句,直接描绘了战争的残酷,遍地尸骨,形象地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痛苦。
“况此横征繇,民力殚已竭”指出战争不仅导致生灵涂炭,还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使得民力耗尽。接下来,“比闻赋马刍,百万山突兀”描述了赋税之重,百姓生活艰难,连山都显得突兀,形象地表现了人民生活的困苦。
“乱馀薪藁贵,取盈在仓卒”写出了战后物资短缺,柴草价格飞涨,人们在仓促间寻找生存资源。而“敲扑既不辞,鞭背胡颠蹶”则揭露了官府的苛政,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忍受严酷的刑罚。
“民之鬻子供,吏乃恣渔没”反映了社会的道德沦丧,官员们不顾人伦,肆意剥削。最后,“里更赋十丁,以为挽船卒”揭示了赋役的繁重,百姓为了生计不得不从事繁重的劳役。
“民穷多惨栗,相对泣雨汩”描绘了百姓生活的艰辛与悲苦,他们相互扶持,却只能在雨中哭泣。而“愁霖闇上元,万家灯火歇”则通过上元节的场景反衬出社会的黑暗与冷清。
“破扉闻怨嗟,饥殍无短褐”进一步描绘了社会的混乱与绝望,百姓在饥饿中哀叹,甚至无法找到遮体的衣服。“何年见小康,举杯诉明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与对现实的无奈,他期望能见到一个安宁富足的时代,只能借酒浇愁,对着明月倾诉心声。
整首诗以深沉的情感、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战乱时期社会的苦难与人民的悲惨命运,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