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性何如水性柔,西来东出几时休。
莫言通海能通汉,虽解浮舟也覆舟。
湘浦暮沈尧女怨,汾河秋泛汉皇愁。
洪波激湍归何处,二月桃花满眼流。
火性何如水性柔,西来东出几时休。
莫言通海能通汉,虽解浮舟也覆舟。
湘浦暮沈尧女怨,汾河秋泛汉皇愁。
洪波激湍归何处,二月桃花满眼流。
这首诗通过对比火性与水性的不同,表达了水的力量和无常,同时也反映出人生的漂泊和感情的起伏。诗人以独特的视角观察自然界,将湘浦、汾河等地理实体融入情感之中,展现了深厚的情感积淀。
"火性何如水性柔,西来东出几时休。" 这两句通过对火与水本性的比较,揭示了水的流动不息和柔软无形,它可以从西方到东方,不知疲倦。这里的“休”字意味着水永远在运动中,没有止境。
"莫言通海能通汉,虽解浮舟也覆舟。" 这两句则表明尽管水能够连接大海与黄河,但它同时也是可能使船只翻覆的力量。这两者的关系充满了矛盾和危险性。
"湘浦暮沈尧女怨,汾河秋泛汉皇愁。" 这两句通过历史典故,将湘江边晚上的沉静与尧帝女儿之悲哀联系起来,同时将汾河的秋天泛舟与汉朝皇帝的忧愁相连,这里蕴含了深深的情感和对过去历史的回忆。
"洪波激湍归何处,二月桃花满眼流。" 最后两句则描绘出汹涌澎湃的水流最终将去向何方,以及在二月时节,桃花盛开却也带来了一片哀愁。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整首诗通过水这一元素,展现了动与静、柔与刚、力量与脆弱之间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所激发的人类情感。
旱气所流行,今岁遍西北。
陜民独厚幸,五月已沾泽。
甘已沾复旱,遥望每太息。
惟三晋可怜,阵雨曾未得。
尔来渥畿甸,引领佳音获。
兹始接奏章,近远润盈尺。
秋收率可冀,闾阎顿改色。
借种有前谕,农时不可失。
仍愿恩膏霶,陜甘以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