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昔二周君,皆以诛秦亡。
大义帅诸侯,王朝亦有纲。
惜哉无良将,九鼎归咸阳。
是时秦亦灭,嫡裔止庄襄。
政也实奸生,吕代嬴氏兴。
二世不旋踵,赵高撼其吭。
前秦祖蜚廉,后秦祖文信。
无德易颠覆,虎狼总推刃。
诗书亦何罪,儒生同一烬。
痛绝骊山坑,多言说尧舜。
维昔二周君,皆以诛秦亡。
大义帅诸侯,王朝亦有纲。
惜哉无良将,九鼎归咸阳。
是时秦亦灭,嫡裔止庄襄。
政也实奸生,吕代嬴氏兴。
二世不旋踵,赵高撼其吭。
前秦祖蜚廉,后秦祖文信。
无德易颠覆,虎狼总推刃。
诗书亦何罪,儒生同一烬。
痛绝骊山坑,多言说尧舜。
此诗《咏古(其十一)》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诗中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表达了对历史变迁、权力更迭以及道德败坏的深刻反思。
首句“维昔二周君,皆以诛秦亡”,开篇即点出历史背景,提及西周和东周的君主因讨伐秦国而最终导致自身的灭亡,暗含对历史教训的思考。接着,“大义帅诸侯,王朝亦有纲”一句,赞扬了诸侯们遵循道义,维护秩序,但同时也暗示了这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难以持久。
“惜哉无良将,九鼎归咸阳”则感叹于没有优秀的将领来保护国家,最终导致政权落入秦国手中,九鼎象征着国家的权柄与尊严,其归于咸阳,意味着国家的衰落与权力的转移。
“是时秦亦灭,嫡裔止庄襄”描述了秦朝的兴衰,指出秦朝虽然强大,但最终也走向灭亡,仅留下庄襄王作为继承人。接下来,“政也实奸生,吕代嬴氏兴”揭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政治腐败,吕不韦取代嬴政掌权,预示着新政权的建立。
“二世不旋踵,赵高撼其吭”进一步说明秦朝的短命,二世皇帝继位不久便被赵高所控制,政权迅速崩溃。最后,“前秦祖蜚廉,后秦祖文信。无德易颠覆,虎狼总推刃”总结了秦朝的兴衰,指出其根源在于统治者的品德缺失,最终招致覆灭的命运。
“诗书亦何罪,儒生同一烬”表达了对知识与文化的无辜受害的感慨,即使在权力更迭之时,知识与文化也未能幸免于难,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痛绝骊山坑,多言说尧舜”则以骊山坑事件为喻,强调了对暴政的痛斥,同时借尧舜之名,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权力、道德、文化等多重议题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南楼在何许,乃在附郭东。
青山四面合,嘉树起茐茏。
爽气日夕浮,野色窥帘栊。
主人关西裔,弓裘绍青风。
凭高时送目,情思遥冲冲。
朅来伐木音,丁丁鸣谷中。
幽人不可见,欲往道靡从。
谱作高山调,写之托丝桐。
翛然意忘归,前途下高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