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街落日走鸣珂,咫尺衡门不许过。
催去据鞍犹鹤望,争观夹道已云罗。
奏篇定有凌云赋,招隐今无扣角歌。
最苦清秋孤美睡,通宵三问夜如何。
天街落日走鸣珂,咫尺衡门不许过。
催去据鞍犹鹤望,争观夹道已云罗。
奏篇定有凌云赋,招隐今无扣角歌。
最苦清秋孤美睡,通宵三问夜如何。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秋天夜晚前往科举考试的场景。开篇“天街落日走鸣珂,咫尺衡门不许过”写出了夕阳西下,街道上的车马声响,而考生却被严格的门禁挡住,不能通过。这两句既表达了时间紧迫、场景庄重,也流露出作者对考试的期待与焦虑。
接着,“催去据鞍犹鹤望,争观夹道已云罗”则展示了考生们急切地赶往考场的情形。他们骑马而来,目不转睛地观察着周围的情况,而两旁的人群已经像云一样聚集,这些描写传达出一种紧张、激烈的氛围。
“奏篇定有凌云赋,招隐今无扣角歌”表明作者对于自己的文艺才华充满信心,认为自己一定能写出超凡脱俗的文章,但却没有隐逸之士来唱和他的诗歌。这两句流露出作者既自信又孤独的情感。
最后,“最苦清秋孤美睡,通宵三问夜如何”则描绘了考生在清凉的秋夜中独自入睡时的寂寞与不安。他们难以成眠,不停地询问夜晚是怎样的黑暗,这种写法既表达了作者对考试结果的关切,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在科举考试中的孤独与无奈。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述和生动的景象描绘,展现了古代士子们面临科举考试时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是一首成功融合个人情怀与时代背景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