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别吴荆溪·其一》
《别吴荆溪·其一》全文
宋 / 卫泾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八载江湖甫召还,深言应又忤天颜。

九重不见饥民色,只看先生两鬓间。

(0)
翻译
八年漂泊江湖后刚刚被召回朝廷
深深的话语恐怕又要触怒皇上的颜面
注释
八载:八年。
江湖:指在外游历或经历复杂社会。
甫召还:刚刚被召回。
深言:深刻或冒犯的言论。
忤:违逆,触犯。
天颜:皇上的脸色,代指皇帝。
九重:古代称天子之居为九重,这里指皇宫深处。
不见:看不见。
饥民色:饥民的困苦神情。
只看:只看到。
先生:对有学问或地位的人的尊称。
两鬓间:指鬓角,暗示年龄和沧桑。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卫泾所作,名为《别吴荆溪(其一)》。从鉴赏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和对朋友深厚友谊的诗篇。

"八载江湖甫召还,深言应又忤天颜。"

这里“八载”指的是八年,从时间上来说,是一个不短的期间。“江湖”象征着远方或是自由自在的地方,“甫召还”则意味着诗人在外漂泊多年,终于接到了回归故乡的命令。而“深言应又忤天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他可能因为某些深刻的话语而触怒了上层人物,这种情况下他的回归并非完全出于自愿,而是不得不的选择。

"九重不见饥民色,只看先生两鬓间。"

“九重”通常指代皇帝或朝廷,这里强调的是朝廷对百姓疾苦视而不见。“饥民色”则形象地描绘了人民的艰难处境。而“只看先生两鬓间”则是诗人表达他关注的焦点。在这充满政治隐患和生民疾苦的背景下,诗人却将目光锁定在朋友身上,通过对比的手法凸显了诗人的情感所系和他的价值观念。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个人的离别之情,更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问题以及诗人对友谊的珍视。通过这短短几句,卫泾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精湛的笔触,将内心世界与外在现实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充满深意的文学画卷。

作者介绍

卫泾
朝代:宋

(?—1226)嘉兴华亭人,徙居平江昆山,字清叔,号后乐居士、西园居士。卫季敏子。孝宗淳熙十一年进士第一。与朱熹友善。宁宗开禧初,累迁御史中丞。三年,参与谋诛韩侂胄,除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后为丞相史弥远所忌,罢知潭州。卒谥文穆,改谥文节。有《后乐集》。
猜你喜欢

庵中晨起书触目四首·其四

初归誓墓老乡邦,手结茆茨近小江。

北渚露沾行药屐,东厢日射勘书窗。

孤忠自信丹心折,万事空成雪鬓双。

长愧宗人白崖老,赠行期我鹿门庞。

(0)

读书示子遹

我生无它营,半世随宦牒。

谗波方稽天,忧与愁相接。

中间稍自觉,万事付马曹。

告归幸见听,泊与淡相遭。

日晏突无烟,垢面有爪痕。

读书则未置,可笑习气存。

造物哀其穷,畀之大耳儿。

儿亦好古学,乃不售有司。

谓当鸢瑟缩,乃如鹤昂藏。

父子共薄饭,忍饥讲虞唐。

丰凶有常数,藨蓘当自力。

古言不吾欺,岁晚于汝食。

(0)

读书

平生爱客如爱书,力虽不逮意有馀。

门前车马久扫迹,老病又与黄卷疏。

人情冷暖可无问,手不触书吾自恨。

今年入秋风雨频,灯火得凉初可近。

年过七十眼尚明,天公成就老书生。

旧业虽衰犹不坠,夜窗父子读书声。

(0)

唐长庆中南池新亭碑在汉高帝庙侧亭已失所在矣

池废新亭亦已无,遗碑半灭卧春芜。

文章绮靡虽非古,今代词人不办渠。

(0)

春前六日作

夜枕梦回春雨声,晓窗日出春鸟鸣。

典衣沽酒莫辞醉,自有梅花为解酲。

(0)

若耶村老人

昔闻若耶村,意象乃物外。

皤然阡陌间,来往几鲐背。

无论百岁翁,甲子数至再。

我来亲见之,殊未辍耕耒。

曩事一一言,多闻杂谆诲。

回头指丁壮,此是曾玄辈。

有翁又过我,家有孙五代。

指呼取斗酒,山果杂细碎。

顾我使云年,惭缩不能对。

恭惟大父行,不觉投杖拜。

养生惟一啬,此在吾术内。

翁能信践之,成就乃尔大。

我今才耄及,耳目已愦愦。

长庚虽馀辉,敢与明月配。

(0)
诗词分类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诗人
李新 董嗣杲 霍与瑕 林大春 成廷圭 郑善夫 李锴 童轩 张翥 陶安 孙觌 释绍昙 耶律铸 姜特立 郑真 王渐逵 曾丰 石宝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