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懒慢,令节废招寻。
无复欢娱地,空惊□□□。
闭门黄菊晚,步履紫苔深。
尚友陶彭泽,悠然□□□。
幽□□懒慢,令节废招寻。
无复欢娱地,空惊□□□。
闭门黄菊晚,步履紫苔深。
尚友陶彭泽,悠然□□□。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传统节日九日的感慨与怀念。首句“幽□□懒慢”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慵懒与闲适,暗示了他对日常生活的态度。接着,“令节废招寻”点明了节日的背景,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遗憾之情,因为节日的庆祝活动被忽略了。
“无复欢娱地,空惊□□□”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遗憾和失落感。诗人似乎在说,往昔的欢乐之地已不复存在,他只能在心中空自感叹。这里的“□□□”可能是指曾经的聚会场所或与朋友共度时光的地方,通过留白手法增加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接下来的“闭门黄菊晚,步履紫苔深”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寂寥的画面。诗人独自一人,面对着晚开的黄菊,踏着长满青苔的小径,这既是一种对自然美的欣赏,也隐含着一种孤独与沉思的情绪。通过“闭门”、“黄菊晚”、“紫苔深”等意象,诗人巧妙地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氛围。
最后,“尚友陶彭泽,悠然□□□”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人陶渊明的仰慕之情。通过“尚友”一词,诗人将自己与陶渊明相提并论,意在追求那种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这里的“□□□”可能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描述,或者是对某种精神境界的追求,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传统节日的怀念、对孤独与寂寞的深刻体验,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元代文人的独特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