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一日胜两日,静坐斋中忘岁时。
生涯于世何衮衮,花事侍春稍迟迟。
年饥鲑菜等鱼肉,俗古桃符祛怪魑。
出门着屐忽闻鸟,泥滑泥滑安所之。
无事一日胜两日,静坐斋中忘岁时。
生涯于世何衮衮,花事侍春稍迟迟。
年饥鲑菜等鱼肉,俗古桃符祛怪魑。
出门着屐忽闻鸟,泥滑泥滑安所之。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彭孙贻在明末清初时期的一日生活,充满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感悟。
首句“无事一日胜两日”,表达了诗人对于闲适生活的珍视,认为一天的平静无事比寻常的两日还要珍贵。接着,“静坐斋中忘岁时”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仿佛时间在这样的静谧中流逝得不那么明显,诗人完全沉浸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生涯于世何衮衮”一句,诗人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感慨,似乎在说,自己在世间的生活平凡而琐碎,没有太多特别的意义。随后,“花事侍春稍迟迟”则转向对春天的期待,暗示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即使等待的时间稍长,也愿意耐心地等待花开。
“年饥鲑菜等鱼肉,俗古桃符祛怪魑”这两句,通过对比年饥时的食物(鲑菜)与平时的鱼肉,以及使用桃符驱邪的传统习俗,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这里既有对物质匮乏的现实描述,也有对精神寄托的体现。
最后,“出门着屐忽闻鸟,泥滑泥滑安所之”描绘了诗人走出斋门,听到鸟鸣的瞬间感受。面对可能的泥泞之路,他思考着前行的方向,既体现了对自然界的亲近,也蕴含了对人生道路的探索和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时间和文化的深刻体悟,语言平实而富有哲理,情感真挚而深沉。
怅望西州路,经年感旧恩。
尝因石头醉,不觉至州门。
至州门,应恸哭,舆疾归来尘满目。
羯儿江上兵八千,鼋子车中年十六。
苍生满地终奈何,一枕白鸡春梦足。
中原心,东山志。两难凭,俱不遂,几人能有羊昙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