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杖半随青席,独宿万顷寒云。
云气夜来飞去,藤花又复纷纷。
锡杖半随青席,独宿万顷寒云。
云气夜来飞去,藤花又复纷纷。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濂上人)在深山中的生活情景,充满了禅意与自然之美。
首句“锡杖半随青席”,以“锡杖”象征僧人的修行工具,与“青席”相映,暗示了僧人简朴的生活方式和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半随青席,或许意味着僧人偶尔会离开静坐之地,但更多的时候,他与自然融为一体,享受着宁静与平和。
“独宿万顷寒云”一句,将僧人的居住环境描绘得极为壮丽而孤寂。万顷寒云不仅展现了广阔无垠的天空景象,也暗喻了僧人内心的广阔与对世事的淡然。独宿于此,更显其内心的坚定与超脱。
接下来,“云气夜来飞去”,描述了夜晚云雾飘散的情景,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也寓意着僧人内心世界的变幻与成长。云气的飞去,象征着心灵的自由与解放。
最后一句“藤花又复纷纷”,以藤花的盛开再次渲染出自然界的生机与美丽,同时也暗示了僧人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藤花的纷纷,或许还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永恒,以及僧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僧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其内心世界的平静与超脱,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精神境界的探索。
只知北海鹏将化,不谓丹山凤正栖。
却忆吴江桥上月,共君长啸入云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