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长安社,光清太液池。
蟾蜍终不灭,乌鹊竟何之。
铁骑喧今夜,金波及四夷。
关山正阻绝,却向篴中吹。
秋月长安社,光清太液池。
蟾蜍终不灭,乌鹊竟何之。
铁骑喧今夜,金波及四夷。
关山正阻绝,却向篴中吹。
这首诗描绘了秋月下的长安景象,充满了深沉的意境和历史的沧桑感。
首句“秋月长安社”,以“秋月”开篇,点明季节与地点,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凉意的氛围。“长安社”则暗示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积淀,让人联想到长安城的历史繁华与文化底蕴。
“光清太液池”一句,将目光转向长安城内的太液池,用“光清”二字形容月光洒在水面上的清澈明亮,既展现了月色之美,也映射出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接下来,“蟾蜍终不灭,乌鹊竟何之”两句,运用了神话传说中的“蟾蜍”和“乌鹊”,分别象征月亮和鸟类,通过对比和疑问,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无奈与思考。
“铁骑喧今夜,金波及四夷”则描绘了一幅边塞战争的画面,铁骑的喧嚣与月光的普照形成鲜明对比,既有战争的残酷,也有和平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注。
最后,“关山正阻绝,却向篴中吹”两句,通过“关山”的阻隔与“篴”(笛子)的吹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一方面是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接受,另一方面是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三违江海春,再见岁将夕。
开轩觞微风,忽近载阳节。
鸟鸣气适和,晨鹊亦稍集。
逮欢不犹今,万事已逾昔。
缅怀命世士,具为知所役。
翻知不贤名,可足济身策。
而我拙自藏,流动日月积。
达观良有余,仁者造其极。
播美明珠篇,时草当更碧。
送尽繁华,馀几个、青陵残蝶。
端的为、西风萧飒,欲飞还歇。
芳草径中秋露冷,海棠花下寒蛩咽。
绕空阶、何事更依依,情犹热。吹欲下,园亭雪。
销不尽,莺花业。问庄周醒否,霜枝寒折。
往日风流成宿梦,而今飘泊同黄叶。
想半生、金粉自难消,经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