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之光武,高皇九世孙。
诛莽中兴后,依前十二传。
明章称显肃,乃及和殇安。
顺贤冲与质,桓灵极不君。
终当孝献帝,汉室遂三分。
东汉之光武,高皇九世孙。
诛莽中兴后,依前十二传。
明章称显肃,乃及和殇安。
顺贤冲与质,桓灵极不君。
终当孝献帝,汉室遂三分。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简的作品,名为《历代诗·其八·东汉》。从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来看,这首诗遵循了古典诗词的严谨格式和韵律结构,每行五个字,采用了押韵模式。
诗中开篇以“东汉之光武”直接点明主题,即东汉时期的光武帝刘秀。紧接着,“高皇九世孙”指出光武帝是西汉高祖刘邦的第九代孙子,这里展示了诗人对历史血脉传承的关注。
“诛莽中兴后,依前十二传”一句中,“诛莽”指的是光武帝平定王莽篡夺汉朝政权的事迹,“中兴”则是指东汉的建立,即历史上的中兴时期。这里“十二传”可能暗示了东汉的统治家族延续了一定的时间长度。
接下来的“明章称显肃,乃及和殇安”一句,通过对先帝德行的评价,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君主形象的向往。其中,“明章”、“显肃”等字眼都蕴含着赞美之意。
随后,“顺贤冲与质,桓灵极不君”一句,则转折出对后续一些东汉皇帝的批评。这里“顺贤冲与质”可能是指某些较为贤明的皇帝,而“桓灵极不君”则显示了诗人对于某些不称职或暴政的皇帝的不满。
最后,“终当孝献帝,汉室遂三分”一句,则预示着东汉末年的混乱局势。这里提到的“孝献帝”是指被认为无能的汉献帝,而“汉室遂三分”则表明了汉朝最终分裂成三个政权的历史结局。
整首诗通过对东汉历史的概括,展示了一种对历史兴衰、君主德行的深刻反思。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和政治清明的关切。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