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寒早多晚禾,赤茎乌粒连山阿。
霜馀日薄熟且过,脆落不耐挥刈何。
因物制器用靡他,田夫已见伐长柯。
一钩偃月镰新磨,置之叉头行两砣。
仍加修杖双眉蛾,推拥捷胜轮走坡。
左捩忽若持横戈,原头积穗云长拖。
秋成助敛知时和,欲充粝食无饥魔。
北风捲地翻长河,此时镰也收加多,试向田翁云此歌。
北方寒早多晚禾,赤茎乌粒连山阿。
霜馀日薄熟且过,脆落不耐挥刈何。
因物制器用靡他,田夫已见伐长柯。
一钩偃月镰新磨,置之叉头行两砣。
仍加修杖双眉蛾,推拥捷胜轮走坡。
左捩忽若持横戈,原头积穗云长拖。
秋成助敛知时和,欲充粝食无饥魔。
北风捲地翻长河,此时镰也收加多,试向田翁云此歌。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农人在秋收时节使用镰刀收割庄稼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劳动之美。诗人王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人劳作的艰辛与智慧。
诗中首先描述了北方早寒的景象,田野里生长着赤茎乌粒的作物,霜后日薄之时,作物即将成熟,但脆弱易落,需要及时收割。接着,诗人描绘了农人根据作物特性制作镰刀的过程,从选择合适的材料到精心打磨,每一个步骤都体现了农人的智慧与勤劳。镰刀被设计为月牙形,便于收割,农人手持镰刀,如同持横戈,动作迅速而有力,仿佛在原野上划出一道道整齐的线条,将成熟的庄稼收入囊中。诗中还提到,通过这种收割方式,不仅能够及时收获粮食,还能有效抵御饥饿,体现了农人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与利用。
最后,诗人以北风卷地、长河翻腾的景象作为背景,强调了此时收割的重要性,镰刀的使用在此刻显得尤为关键,能够帮助农人增加收获量。整首诗通过对农人劳作场景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农人面对自然挑战时的智慧与坚韧精神。
余龄及中岁,有子生六年。
疾痛母心惴,寒饥我怀煎。
鞠育爱虽切,薰陶教宜先。
数日近方解,诵诗未能全。
赋龄亦何短,夭阏辄弃捐。
触目恨山积,沾衣泪河悬。
世泽惧斯斩,书香赖谁传。
嗣续人所重,念之增惕然。
修已安义命,昊穹谅无偏。
明丧笑商鄙,情钟惭衍贤。
螟蛉信么么,在物亦堪怜。
客行兰溪上,有屋甚炜煌。
借问谁所居,云是世节堂。
世节果何为,一门凛三孀。
三孀本一姓,婉娩金玉相。
父兄实佳士,夫子各才良。
于归期白首,中道俱沦亡。
韶华岂弗念,夙昔佩礼章。
捐生以相从,之死庸何伤。
此身宁足顾,老稚谁扶匡。
节义古所重,焉敢违纲常。
无贻九京羞,旌表非所望。
一孀逝已久,二孀政康强。
存者膺孝养,没者留芬芳。
而客闻此语,流涕忽沾裳。
寄言观风使,采之献明光。
堂中慈母雪满颠,况是大母尤高年。
福禄康宁姑妇乐,旨甘备养孙曾贤。
人生重庆有如此,孝慈同萃一门里。
绮席欢承綵服鲜,绿醅香泛金樽美。
彤幡皂盖绾银章,慈竹阴连萱草芳。
锦衣屡得拜家庆,几回庭户生辉光。
知君久作青云客,御敕曾看侈褒锡。
宁将宦游悦亲颜,直遣夷氓沾圣泽。
显扬已喜振芳声,更兼禄养承恩荣。
愿殚忠孝保终始,不负高堂钟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