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边塞战事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报效之志。"汉家旌帐满阴山",这里的“旌帐”指的是军队的旗帜,“阴山”则是北方边疆的一个地名,整句话强调的是汉族军队在北方边塞的广泛布防。此句通过对比鲜明地展现了民族之间的冲突与对立。
"不遣胡儿匹马还"中,“胡儿”指的是胡人,即历史上中国北方及中亚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或游牧民族,而“匹马”则是战争中常用的赎身之物。这句话表明了诗人坚决的立场,即使不允许敌对民族的人逃脱,更不要让他们带着战利品返回。
"愿得此身长报国"一句,流露出诗人极其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此身"指的是自己的身体,而“长报国”则表达了诗人希望能永远为国家效力的愿望。
最后一句"何须生入玉门关"中的“玉门关”,在历史上是中国西北边陲的一个重要关隘,守卫着中原与西域的通道。这里,“生入”意味着活着被俘虏。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宁愿战死也不愿意被敌人活捉的决心。
整体而言,这四句诗通过对边塞战争场景和民族冲突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坚定的爱国立场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春不多寒风已柔,数君到日正红稠。
庵藏澹叟诗成集,山护醉翁书满楼。
岸柳欲眠维鹢首,幕莲俱起看鳌头。
无忘晓殿三千字,一洗公孙富贵羞。
吏方居官时,美誉无不有。
及乎恶声出,乃在解官后。
有势易为好,无势易为丑。
万事要诸终,公论翻覆手。
请看楚大夫,得代数年久。
两邑父老言,至今不改口。
予决未始私,馈献无所受。
不为病留此,热官已唾取。
鼎贵何足云,人当论贤否。
黟歙君桐乡,此亦足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