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卷无端作睡媒,火云万朵郁崔嵬。
暑如酷吏何当去,薰自重华知几来。
脚踏层冰思远壑,手遮赤日厌飞埃。
披襟坐石不能夜,忽听南山起怒雷。
黄卷无端作睡媒,火云万朵郁崔嵬。
暑如酷吏何当去,薰自重华知几来。
脚踏层冰思远壑,手遮赤日厌飞埃。
披襟坐石不能夜,忽听南山起怒雷。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景熙的《纳凉》,描绘了夏日酷暑难耐的情境。首句“黄卷无端作睡媒”以书卷引出困倦,暗示炎热使人难以集中精力读书;“火云万朵郁崔嵬”形象地写出烈日炎炎,乌云密布的景象。诗人抱怨“暑如酷吏何当去”,表达对酷暑的厌倦,希望它早日离去。
接着,“薰自重华知几来”借用了古代神话,暗示暑气如同夏禹时代的洪水,不知何时才会消退。诗人身处酷暑,想象着在清凉的山壑中,“脚踏层冰思远壑”,表达了对清凉环境的向往。“手遮赤日厌飞埃”则写出诗人试图抵挡热浪,厌恶尘埃的纷扰。
然而,尽管如此,诗人仍无法摆脱酷暑,只能“披襟坐石不能夜”,夜晚也无法静心。最后,诗以“忽听南山起怒雷”作结,预示着一场可能带来凉意的雷雨即将来临,为全诗增添了一丝期待和转机。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比喻,展现了夏日的酷热,以及诗人对清凉的渴望和对自然变化的微妙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