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扁舟访钓台,青溪红树独徘徊。
樵夫语我江天暗,无可久留归去来。
落日扁舟访钓台,青溪红树独徘徊。
樵夫语我江天暗,无可久留归去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郁的山水画卷。诗人沈一贯在夕阳西下之际,乘着一叶扁舟,前往那传说中的钓鱼之地——钓台。他独自徜徉于青溪旁,被红艳的枫树所环绕,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沉醉与感慨。
“落日扁舟访钓台”,开篇即以“落日”点出时间,营造出一种黄昏时分特有的宁静氛围。“扁舟”则暗示了诗人行舟之轻盈与自由,同时也隐含着一丝孤独感。诗人选择在这样的时刻探访钓台,似乎是对内心深处某种情感的追寻或逃避。
“青溪红树独徘徊”,进一步渲染了画面的色彩与动态。青溪潺潺,红树如火,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日图景。诗人独自在这样的环境中徘徊,既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透露出一丝孤独与思考的情绪。
“樵夫语我江天暗”,这一句通过樵夫的话语,巧妙地引入了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变化。江天渐暗,意味着一天即将结束,同时也预示着诗人需要作出离开的决定。樵夫的话,既是提醒也是暗示,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紧迫与诗人内心的矛盾。
“无可久留归去来”,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与内心情感的复杂心情。在犹豫与不舍中,他最终意识到,无论多么美丽的风景,总有离开的时候。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告别,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现实无奈的接受,体现了明代文人特有的情感深度和哲学思考。
维舟日将入,微风动晚凉。
坐久江月白,斜辉照我床。
解衣眠伴月,鸣雁天一方。
是时秋已半,沙边苇渐黄。
夜深寒气至,零露当为霜。
感时悲物换,而我在他乡。
三年居此土,毛发日欲苍。
乘潮递来往,谁念客衣裳。
逢迎本自拙,于世亦何妨。
狂飙起天末,愿言保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