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遐迩尽虚声,君子从来耻过情。
惜别误蒙乡里敬,匪才何以答升平。
流传遐迩尽虚声,君子从来耻过情。
惜别误蒙乡里敬,匪才何以答升平。
这首诗《奉别乡邻亲友》是明代著名理学家吴与弼所作。吴与弼作为一位深谙儒家之道的学者,其诗作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哲学思考。
首句“流传遐迩尽虚声”,意指那些在远方传颂的名声,往往都是空洞无物的虚名。这反映了吴与弼对于名誉和虚名的淡然态度,他认为真正的价值不应依赖于外界的评价或传播,而应源于内心的修养和实践。
接着,“君子从来耻过情”一句,强调了君子之风在于节制情感,避免过度的情感表达。君子应当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理智,不为外界的赞誉或批评所动,体现了儒家推崇的中庸之道。
“惜别误蒙乡里敬”则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慨以及对乡亲们尊敬之情的自谦。在离别之际,他可能感受到了乡邻们的敬意,但内心却认为自己并不配得如此高看,流露出一种谦逊的态度。
最后一句“匪才何以答升平”则揭示了诗人对于国家太平盛世的期待与责任感。他认为,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才能,就无法真正回应这样一个繁荣和平的时代,表达了对自身能力的反思与对社会贡献的期许。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吴与弼对名誉、情感、离别和时代责任的思考,展现了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追求,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重要理念。
愁酌开怀酒,凉生破暑风。
论交谈洒洒,告别恨匆匆。
十里黄塘路,扁舟白发翁。
多情今夜月,为我照吟篷。
隘夫护藩畛,得少便有馀。
达士心旷然,清明如太虚。
海岳陈鼎俎,羲驾走轩车。
唯诺无不行,尚怀豚与鱼。
嗟兹山城氓,憎长逮其胥。
好语朝索茅,怒攻昼攘裾。
侯来未数月,眉头笑舒舒。
退食扫一室,焚香展群书。
举头窗楹间,有榜揭广居。
力行守仁义,邹公不欺余。
金山碧崔嵬,我泛扁舟来。
虚阁登还下,长廊去复回。
梵刹绝顶立,僧房八面开。
波涛起蛟蜃,洞穴生风雷。
千载有高松,万古无纤埃。
葛衣惹秋云,草履黏苍苔。
孤城寒角动,片帆暮钟催。
朗吟成此章,欲返犹徘徊。
隋家天子爱扬州,四十离宫取次游。
荆棘久迷秦陇路,柳丝空拂汴河流。
君才清似庾开府,世事难于孙仲谋。
莫为青衫怯骑马,却将风景付閒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