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寒气逾爽,逸兴当秋阑。
轻车赴晚道,影堕苍茫间。
当年亭馆地,今日斜阳宽。
灵宫访秋菊,落叶空池坛。
回步过萧寺,著履苍苔乾。
长松抗高阁,杂卉迤修栏。
龙蛇动四壁,赞赏生微叹。
文字为小技,今成空谷兰。
历历钟梵音,诸天度凰鸾。
地清坐忘暝,茶歇神初完。
妙境如追逋,眩瞥迹已残。
归车就市饮,嘈切千指弹。
一心造喧寂,同境殊悲欢。
百年非可知,放怀寻所安。
节寒气逾爽,逸兴当秋阑。
轻车赴晚道,影堕苍茫间。
当年亭馆地,今日斜阳宽。
灵宫访秋菊,落叶空池坛。
回步过萧寺,著履苍苔乾。
长松抗高阁,杂卉迤修栏。
龙蛇动四壁,赞赏生微叹。
文字为小技,今成空谷兰。
历历钟梵音,诸天度凰鸾。
地清坐忘暝,茶歇神初完。
妙境如追逋,眩瞥迹已残。
归车就市饮,嘈切千指弹。
一心造喧寂,同境殊悲欢。
百年非可知,放怀寻所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秋日访菊的经历,以及在龙泉寺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季节变换下自然景色的宁静与深邃,同时也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句“节寒气逾爽”,点明了秋天的寒意,但这种寒冷却让人心情更为清爽,引出了一种超脱的意境。接着,“逸兴当秋阑”表达了诗人在这秋末时节,仍能保持一种闲适、洒脱的心情,不因季节的更迭而感到消沉。
“轻车赴晚道,影堕苍茫间”描绘了诗人驾车前往的目的地,夕阳的余晖洒落在路上,形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接下来的“当年亭馆地,今日斜阳宽”则通过对比,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昔日的亭台楼阁如今在夕阳下显得更为开阔。
“灵宫访秋菊,落叶空池坛”将视线转向了访菊的过程,菊花在秋风中绽放,落叶飘零,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生命的轮回之感。随后,“回步过萧寺,著履苍苔乾”描述了诗人经过一座荒凉的寺庙,脚踏干枯的青苔,进一步深化了秋日的肃穆氛围。
“长松抗高阁,杂卉迤修栏”以长松与高阁、杂草与修栏的对比,展现了自然与人工的和谐共存,同时也寓意着人生的起伏与坚持。接下来的“龙蛇动四壁,赞赏生微叹”则是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文字为小技,今成空谷兰”表达了诗人对文字艺术的谦逊态度,认为它虽是技艺,但在当下却如同空谷中的兰花,显得尤为珍贵。最后,“历历钟梵音,诸天度凰鸾”描绘了寺庙中悠扬的钟声与梵音,仿佛连接了人间与天界,充满了神秘与庄严。
“地清坐忘暝,茶歇神初完”写出了诗人在此地静坐,茶歇后心灵得到了净化,精神得到了恢复。接下来的“妙境如追逋,眩瞥迹已残”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珍惜,即使稍纵即逝,也要尽力把握。
“归车就市饮,嘈切千指弹”描绘了诗人归途中的场景,市井的喧嚣与琴声交织,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最后,“一心造喧寂,同境殊悲欢。百年非可知,放怀寻所安”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认为百年人生难以完全理解,但应以开放的心态去寻找内心的安宁。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艺术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深切感悟。
纵目断、垂杨醉拂,岸傍流碛。
淡彩千丝乍结,幽痕一缕漾碧。
寄宛转、柔情吹玉白。
袖宿翠、车辙风回,就怨红楼畔倚歌笛。
私语动春色。脉脉。几番暗绪难释。
度帘幕、经雨栖香稳,飞燕如行客。
恰隐摇鞭影,还留泥迹。
画船去缓,无奈何、橹浅波深愁窄。
冰镜冶蛾眉重展,垂虹约、凤帐似隔。
忍和泪、沈吟向绣陌。怕好梦、息息频惊,又怅极。
虚怀素手心头拍。
小苑酴醾开乍,恍疑春梦醒。
望皓月、照遍天涯,擎杯酒、又念双成。
尊前谁知怨抑,眉重敛、哽咽提素盟。
正闷人、意密愁多,慵无语、泪湿怀袖盈。
旧事镜花暗惊。吹笙伴醉娉婷。共艳旂亭。
细说风情。想时在,柳梢青。
而今凤丝尘满,恼燕子,话春镫。香飘舞零。欢声。
甚处起,悲暮城。
南朝艳影,往迹空留,旧馆红楼何处。
柳细花秾,西泠桥左,那日锦车曾驻。徙倚还无语。
想香檀按拍,歌情谁诉。
笑堤上、红襟燕子,飞去飞来,可惜无主。
人生易多愁,丽色如花,偏他不遇。
还记画船泛月,艳说钱塘,梦里曾传佳句。
想像当初,青骢郎马,咫尺相看今古。冷泪浇坟土。
最伤心、对此青山红树。
待认取、斜阳片石,西陵松下,采芳归路。谩回顾。
红颜自昔如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