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山岩壑深复高,思之谁妙丹青毫。
霜缣若得一千幅,伻图何必乘兰舠。
稽山岩壑深复高,思之谁妙丹青毫。
霜缣若得一千幅,伻图何必乘兰舠。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诗人通过对山岩之美的追求和想象,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展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概念。开篇“稽山岩壑深复高”,即刻画出一幅雄伟壮丽的山岩图景,其“深复高”的叠字使用,不仅加强了视觉效果,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无限赞叹。
接着,“思之谁妙丹青毫”中,诗人将自己心中的山水之美与画家笔下所绘相提并论,用“丹青”形容画家的精妙笔触,暗示诗人内心所构想的山水画作,其精致程度不亚于技艺高超的画家。这里的“思之”,则显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深刻感受与个人情感的投射。
后两句“霜缣若得一千幅,伻图何必乘兰舠”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意境。首先,“霜缣若得一千幅”,诗人将自己心目中那份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比作无数画卷,这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极高评价,也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广阔。
而“伻图何必乘兰舠”,则是在说即便是技艺超群的画家,也不需要通过具体描绘来表现这种美,而诗人的笔墨已经能够把握住这份美。这里的“伻图”,意指画家的技法,表明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常规的艺术表现方式。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内心与外在山水景观的交织,构建了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超拔和审美享受。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也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和艺术追求。
锁苍烟、一丛凉翠,夕阳叶底红闪。
虬枝耸作拿云势,望里浓阴如幔。闲展卷。
听仙籁、泠泠似和书声缓。云根坐暖。
早枫冷烧霞,林疏罩雾,暝色起天半。
披图认、恰是翠微西畔。当时此景游倦。
十年雁影分南北,知否花愁月怨。离思远。
剩三径、苔痕软衬松花满。流光电转。
盼绿野堂开,青云路稳,衣锦遂初愿。
客馆春迟,芳街泥滑,休问星桥火树。
灯月良宵,偏是晚来风雨。
想嫦娥、亦解持盈,不肯露、十分圆处。
却宜人、剪烛幽窗,画檐点滴助清趣。
更深还又微住。凝望朦胧,淡影凭栏无语。
碧宇云寒,雁字远迷筝柱。
料围炉、人在重帘,应念我、旅怀谁诉。
正天涯、梦入梅花,共吟香雪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