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直何年木,澄观表里通。
纽纹缠左右,脉理透玲珑。
鳞蜕惟存骨,神充未涣躬。
沧桑阅今古,枝叶谢茏葱。
牛蔽宁同栎,琴裁岂似桐。
伐柯则已远,炙毂辩应穷。
不辨桧松质,真成内外空。
设如拟鸣雁,转觉彼心蓬。
曲直何年木,澄观表里通。
纽纹缠左右,脉理透玲珑。
鳞蜕惟存骨,神充未涣躬。
沧桑阅今古,枝叶谢茏葱。
牛蔽宁同栎,琴裁岂似桐。
伐柯则已远,炙毂辩应穷。
不辨桧松质,真成内外空。
设如拟鸣雁,转觉彼心蓬。
这首诗以“文木”为题,通过八韵的铺陈,展现了对“文木”的深刻思考与赞美。开篇“曲直何年木,澄观表里通”,以疑问起笔,引出对时间与自然之美的探索,木之形态在澄明的观察下展现出其内在的通透性。
接着,“纽纹缠左右,脉理透玲珑”,描绘了木纹理的复杂与精致,仿佛是大自然的巧手编织而成,充满了生命的奥秘。“鳞蜕惟存骨,神充未涣躬”,将木比作经历了岁月变迁的生命体,虽外在可能已褪去,但内在的精神与生命力却依然坚韧不屈。
“沧桑阅今古,枝叶谢茏葱”,进一步强调了木作为见证者的历史意义,它见证了世间的变迁,经历了从繁茂到凋零的过程,却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存在价值。“牛蔽宁同栎,琴裁岂似桐”,通过对比,突出了木的独特性和珍贵性,无论是作为生活中的实用工具还是艺术创作的材料,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伐柯则已远,炙毂辩应穷”,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强调了对自然资源的珍惜与合理利用的重要性。“不辨桧松质,真成内外空”,警示人们不要仅凭表面现象判断事物,而应深入理解其本质与内涵。
最后,“设如拟鸣雁,转觉彼心蓬”,以拟物手法,将木比作鸣雁,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文木”的细腻描绘和深邃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生命之谜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体现了清乾隆皇帝弘历作为一位爱好文学与自然的帝王的独特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