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房来往久,露井每同观。
白石抱新甃,苍苔依旧栏。
空瓶宛转下,长绠辘轳盘。
境界因心净,泉源见底寒。
钟鸣时灌顶,对此日闲安。
僧房来往久,露井每同观。
白石抱新甃,苍苔依旧栏。
空瓶宛转下,长绠辘轳盘。
境界因心净,泉源见底寒。
钟鸣时灌顶,对此日闲安。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侣在庙宇中静心冥想的境况。开篇“僧房来往久,露井每同观”表达了僧侣对自然界的亲近感受,他们长时间居住于此,对院中的露水井也极为熟悉,常常与之相伴。
接下来的“白石抱新甃,苍苔依旧栏”则描绘了一个新的井泉被开凿出来的情景。白石可能是用来修建井的材料,而苍苔依旧栏,则表明时间的流逝并未改变周遭环境的宁静与生机。
“空瓶宛转下,长绠辘轳盘”描述了僧侣取水时的画面。空瓶被缓缓地放入井中,而长绸(即绳索)在轮盘上辘轳出水,这些动作都显得非常平和、从容。
“境界因心净,泉源见底寒”则是对僧侣内心世界的描写。由于他们的心灵纯净无染,因此他们能感受到周围环境的清幽,以及井泉之冷冽。
最后,“钟鸣时灌顶,对此日闲安”表现了僧侣在晨钟声中进行沐浴,洗涤尘埃,以达到心灵上的宁静与平和。对他们来说,这样的生活是最为闲适的。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对僧侣日常修行场景的刻画,展现了一个超脱尘世、追求内心清净的宗教生活状态。
西湖独未赋红梅,留待知音细细开。
好把新诗补遗逸,不才空与作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