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剑攻书漫自奇,回头三十六年非。
春风万里衡门下,依旧并州一布衣。
学剑攻书漫自奇,回头三十六年非。
春风万里衡门下,依旧并州一布衣。
这首诗《下第》是金代诗人李汾的作品,通过“学剑攻书漫自奇,回头三十六年非”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往岁月的反思与感慨。前句“学剑攻书漫自奇”描绘了诗人年轻时对武艺和学问的追求,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有着非凡的才能或成就;后句“回头三十六年非”则转折,表示回首过去,发现那些曾经以为的成就或自我认知其实并不完全正确,流露出一种对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
接着,“春风万里衡门下,依旧并州一布衣”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反思。春风万里,本是美好景象,但在诗人眼中却成了对比,他身处衡门之下,即简陋的住所,依然保持着并州(今山西太原)普通百姓的身份。这里通过环境和身份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无奈与感慨,同时也暗示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淡然态度,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个人成长历程的回顾与思考,以及对生活本质的领悟,体现了其深沉的人生哲学。
七年之间三别子,两在山中一城里。
休论心迹未能并,可惜头颅只如此。
风尘拓落何所为,东溪片月当茅茨。
老兄能歌弟能和,松花酒熟清堪携。
北方苦旱南征伐,无事区区一吴越。
高天且陨不自忧,杞国狂夫空白发。
边沙作霾曀衢陌,行子居人总成客。
五羊城里三见君,匆匆不得论心迹。
君驱高毂日涉野,我倚长竿钓山下。
毛锥不及带刀人,牧马童儿笑儒者。
夜梦西湖春兴生,归艎正月送君行。
大小岭头雪未尽,南北峰高花始明。
花光雪色遥相接,花残雪尽应停楫。
六桥清浅见泥沙,潜虬何处藏鳞鬣。
倒尽今时别酒樽,余亦著书终闭门。
命驾相思何可易,因风书札倘能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