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子,心住无生即生死。
生死何曾属有无,用时便用没文字。
祖师言,外边事,识取起时还不是。
作意搜求实没踪,生死魔来任相试。
夜半子,心住无生即生死。
生死何曾属有无,用时便用没文字。
祖师言,外边事,识取起时还不是。
作意搜求实没踪,生死魔来任相试。
这首诗《十二时颂(其十一)》由南北朝时期的宝志所作,以独特的禅宗风格探讨了生死与存在之间的奥秘。
“夜半子,心住无生即生死。” 开篇即以深夜为背景,暗示内心的探索在寂静中更为深刻。诗人提出,当心灵安住于无生的状态时,生死的概念便不再存在,揭示了一种超越世俗生死观的境界。
“生死何曾属有无,用时便用没文字。”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生死并非固定的存在或不存在,而是随着使用情境的不同而变化。没有固定的定义或文字可以完全描述,强调了体验和实践的重要性。
“祖师言,外边事,识取起时还不是。” 引用祖师的话,指出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非生死的关键,真正的理解在于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起始之时。这反映了禅宗中对现象背后本质的追求。
“作意搜求实没踪,生死魔来任相试。” 最后两句表达了即使在刻意寻找真理的过程中,也难以捕捉到其踪迹。面对生死的挑战,诗人认为应保持一种开放和接纳的态度,让真理自然显现,而非强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引导读者超越表面的生死观念,探寻内在的真理与存在的意义。它不仅展示了宝志大师对禅宗智慧的深刻领悟,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探索。
二月同舟出宋都,转头即是十年馀。
可怜老大犹为客,莫怪寻常不作书。
蜡屐阮孚人不会,鲈鱼张翰子何如。
寄声莫污清风地,留与先生作隐居。
宛彼鹡鸰,其乐孔群。彼类维何,而有若于仁兮。
宛彼鹡鸰,爰集于冰。彼至维何,而有冽其清兮。
宛彼鹡鸰,既飞且鸣。彼行维何,而有笃其诚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