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得濂溪一派清,皇皇仁义不贪名。
金华学道行持到,禹穴题舆去就轻。
一节以趋何简易,十年不调转光明。
匡时富有经纶在,若木华边缓辔行。
分得濂溪一派清,皇皇仁义不贪名。
金华学道行持到,禹穴题舆去就轻。
一节以趋何简易,十年不调转光明。
匡时富有经纶在,若木华边缓辔行。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泳的作品,名为《寿周提刑二首(其一)》。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被赞扬者的崇高敬意,以及他对理想品格的追求和颂扬。
“分得濂溪一派清”表达了对某种纯洁典范的继承,这里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一个正面形象,如孔子弟子的濂溪子夏。诗人通过这一开头,设定了一种高洁、崇高的基调。
“皇皇仁义不贪名”进一步阐述了这种品格的内涵,即不仅行为高尚,而且不图虚名,这是儒家理想中的君子之道。这里,“皇皇”形容词,表达了一种威严、崇高的气度。
“金华学道行持到,禹穴题舆去就轻”则转向具体行动和成果的描述。“金华学道”可能是指某个地方或机构的学习场所,“行持到”表明在这里的修养到了极致;“禹穴题舆”,“禹穴”可能是历史地名,结合“题舆去就轻”来看,是说在这个地方留下的足迹(题舆)轻松自如,象征着道德修为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一节以趋何简易,十年不调转光明”则是对这种修养持久性的赞美。“一节”意指某个时期或阶段,“以趋”即持续进行,“何简易”表达了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十年不调转光明”则强调了长时间内保持着同样的高尚品德,不曾有过改变。
最后两句,“匡时富有经纶在,若木华边缓辔行”,进一步描绘了这种品格在社会上的应用和效果。“匡时”可能指的是某种时机或时代的需求,“富有经纶”则表明具备了丰富的智慧和策略;“若木华边”构建了一种宁静、安详的场景,“缓辔行”则形象地描绘出一种从容不迫,步履稳重的行为方式。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某个理想人物品格的描述和颂扬,展现了儒家文化中对于德性修养与社会贡献的重视。
积铁苍然,关势临崖偻。崭绝东京好门户。
挽藤萝月黑,谁恐行人,落叶捲,声似牢中哮虎。
无情惟洛水,日夜东流,不为愁人带愁去。
寂寞北邙山,苦对西风,排一派、唐陵汉墓。
任吊古伤今已无人,只霜打棠梨,暗啼红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