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迹湖山几世同,湖山移在故园中。
画图不假丹青笔,疏凿真如造化功。
孤阜未荒和靖业,钓台常仰子陵风。
逸民自古关风教,采录重烦太史公。
遁迹湖山几世同,湖山移在故园中。
画图不假丹青笔,疏凿真如造化功。
孤阜未荒和靖业,钓台常仰子陵风。
逸民自古关风教,采录重烦太史公。
这首明代诗人韩雍的《湖山旧隐为锡山钱津赋》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隐逸画卷。首句“遁迹湖山几世同”表达了诗人对湖光山色的喜爱和长久的隐居之情,暗示了他对自然环境的深深依恋。次句“湖山移在故园中”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山水之境仿佛被搬进了他的内心世界。
“画图不假丹青笔,疏凿真如造化功”运用了比喻手法,赞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比绘画还要生动,仿佛是天然的巧夺天工。接着,“孤阜未荒和靖业,钓台常仰子陵风”借典故赞美了古代隐士如林和靖、严子陵的高洁品格,他们的遗风在湖山间得以延续。
最后两句“逸民自古关风教,采录重烦太史公”点出,这些隐逸之人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关乎社会风气和教育的重要因素,太史公这样的历史记录者应该重视并传承他们的事迹。整首诗通过描绘湖山隐逸生活,寄寓了诗人对理想人格和高尚情操的追求,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