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头兀雷,例头肥特肚。
本是俗家人,出身胜地立。
饮食哺盂中,衣裳架上出。
每日趁斋家,即礼七拜佛。
饱吃更索钱,低头著门出。
手把数珠行,开肚元无物。
生平未必识,独养肥没忽。
虫蛇能报恩,人子何处出。
道人头兀雷,例头肥特肚。
本是俗家人,出身胜地立。
饮食哺盂中,衣裳架上出。
每日趁斋家,即礼七拜佛。
饱吃更索钱,低头著门出。
手把数珠行,开肚元无物。
生平未必识,独养肥没忽。
虫蛇能报恩,人子何处出。
这首诗以生动幽默的语言描绘了一位看似道人实则俗人的形象。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将这位“道人”的外在与内在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社会中某些伪善和虚伪的现象。
首句“道人头兀雷,例头肥特肚”以夸张的比喻,将“道人”的头比作雷电,暗示其外表的庄严神秘;而“例头肥特肚”则以“肥特肚”描绘其腹部的肥胖,形成鲜明对比,讽刺其并非真正的修行者。
接着,“本是俗家人,出身胜地立”点明其真实身份为俗人,却在高处立身,暗示其地位或身份的虚幻。以下几句“饮食哺盂中,衣裳架上出。每日趁斋家,即礼七拜佛。饱吃更索钱,低头著门出。手把数珠行,开肚元无物。”详细描述了这位“道人”的日常行为:他看似虔诚地参与斋戒、礼拜,但实际上只是为了获取利益,饱食之后还会向他人索要钱财,生活空洞无物,仅靠念珠装点门面。
最后,“生平未必识,独养肥没忽。虫蛇能报恩,人子何处出。”诗人以反问和类比的方式,指出这位“道人”可能一生都未能真正认识自我,只是独自享受着虚幻的肥满生活。同时,通过“虫蛇能报恩”与“人子何处出”的对比,表达了对人性本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社会中伪善现象的批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独特的视角和讽刺性的语言,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态度,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
万里风帆水著天,麝煤鼠尾过年年。
沧江静夜虹贯月,定是米家书画船。
短世风惊雨过,成功梦迷酒酣。
草玄不妨准易,论诗终近周南。
两祖门中种阴德,名塞四海世有人。
诸儿莫断诗书种,解有无双耸搢紳。
人间卿相何足道,胸次诗书要不忘。
男儿邂逅起屠钓,何如林下日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