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语场中误立身,一生涂抹费精神。
于今较得些儿子,便觉无名可借人。
绮语场中误立身,一生涂抹费精神。
于今较得些儿子,便觉无名可借人。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的作品,名为《璋上人自新都还鹫峰汪司马伯玉尊之为大总持而以文及诗侑之余亦得四绝句(其四)》中的第四首。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绮语场中误立身,一生涂抹费精神。”这两句诗描绘了在世俗的言语和行为中迷失自我,耗费了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虚幻的事物,表达了对世间繁华的厌倦和对真我追寻的渴望。
“于今较得些儿子,便觉无名可借人。”这里的“儿子”并非指实际的孩子,而是比喻为领悟到的真理或内心的觉醒。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后,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真我,不再需要外在的名声和认可来证明自己,体现了禅宗中“无名”的境界,即超越了世俗的名利追求,达到了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寓言式的表达,展现了诗人从世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追求内心真正平静与自由的心路历程,体现了禅宗哲学的核心思想——“放下”,以及对个人内心世界深刻探索的追求。
碧阑干外,见无数杨花,随风飞雪。
亭倚松岚,泉凝月户,此地曾经离别。
银烛照人孤寝,紫穗也羞双结。
永夜冷,翠衾香断,桃笙怕贴。心切。
待尽把离情寄与,几度还羞说。
雪藕欹云,朱樱唾玉,记是合欢时节。
冷落关山人去,梦也把侬抛撇。
伤心处,又纱窗放晓,一声鶗鴂。
搔首踟蹰,望不尽、暮天秋色。
叹渺渺、乡关渐远,旅怀增戚。
白草荒原征骑缓,寒云沙碛归鸿急。
问行来、客路几多程,头都白。青衫上,泪沾湿。
破帽上,尘堆积。但哀笳断角,谁能听得。
易水风寒游子去,秦庭月落孤臣泣。
有当年、市上狗屠儿,曾相识。
江上雨成例,二月少晴时。
柳枝东面风紧,千缕总飘西。
不见梦中芳草,但见镜中新涨,寒重燕归迟。
淡墨写离怨,还带泪痕题。寂寥况,惟有我,素心知。
绿珠穿作,红豆相慰在天涯。
早是梅花开过,又是杏花消损,莫误海棠期。
待约看山去,依旧翠眉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