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扫花游.崇效寺看牡丹》
《扫花游.崇效寺看牡丹》全文
清 / 杨士琦   形式: 词

柳湖西去,有一带禅房,送来眼底。行行且止。

这天香国色,温柔绮丽。红杏青松,怎比姚黄魏紫。

大欢喜。更公子镫前,美人镜里。三百年往事。

经小劫沧桑,苦逢庚子。老僧不死。

说渔洋竹垞,昔曾过此。富贵浮云,前辈风流如是。

枣花寺。为花王、重新遗址。

(0)
鉴赏

这首《扫花游·崇效寺看牡丹》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的杨士琦所作,描绘了崇效寺中牡丹盛开的景象,以及诗人对牡丹及历史变迁的感慨。

开篇“柳湖西去”,以柳湖作为背景,引出崇效寺所在的环境,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幽雅的氛围。“一带禅房,送来眼底”则点明了崇效寺的位置,禅房与自然景色相映成趣,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接着,“行行且止。这天香国色,温柔绮丽。”诗人漫步于崇效寺中,被眼前的牡丹所吸引,赞叹其香气之浓郁,色彩之丰富,形象地描绘了牡丹的美丽。接下来的“红杏青松,怎比姚黄魏紫。”通过对比,突出了牡丹的高贵与独特,与红杏青松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牡丹的非凡之处。

“大欢喜。更公子镫前,美人镜里。”诗人表达了对牡丹的喜爱之情,将其与贵族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渲染了牡丹的尊贵地位。同时,也暗示了牡丹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百年往事。经小劫沧桑,苦逢庚子。”这一句将时间拉长,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牡丹,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追忆,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其中“庚子”指的是1900年,这一年发生了庚子事变,诗人在此处借牡丹的历史命运,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苦难与变迁。

“老僧不死。说渔洋竹垞,昔曾过此。”诗人通过老僧的话语,引入了前人的足迹,渔洋(王士禛)和竹垞(朱彝尊)两位文人曾经到访崇效寺,留下了关于牡丹的诗篇。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牡丹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最后,“富贵浮云,前辈风流如是。”诗人以“富贵浮云”比喻世间的荣华富贵如同过眼云烟,强调了牡丹虽美,但历史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才是永恒的主题。同时,通过“前辈风流如是”表达了对前人风雅生活的怀念与敬仰。

“枣花寺。为花王、重新遗址。”结尾处,诗人将崇效寺与枣花寺相提并论,强调了牡丹在崇效寺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预示着崇效寺将因牡丹而重焕生机,成为一处新的文化地标。

整首词通过对牡丹的描绘,以及对历史、文化、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作者介绍
杨士琦

杨士琦
朝代:清

杨士琦(1862—1918),字杏城,清同治元年 (1862年)生于淮安府山阳县,杨士骧之弟。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报捐道员。十一年,捐指直隶试用,10余年一直总办关内外铁路事宜。民国7年,杨士琦伴随袁世凯破灭2年已久的“皇帝梦”,于郁郁不得“志”中,结束其一生。
猜你喜欢

见欧制干

殿西歌彻彩薇声,记室烦君为一行。
窦幕月班燕刻重,裴得愈蔡功成。
文书书静旌旗卷,筹画宵间鼓角清。
今日元戎前长史,步趋脚迹好六生。

(0)

寿邓了西提干与乃堂相距八日

碧梧清梦绕红萱,袖橘归来人倚门,七日喜称王母寿,经旬还捧谪仙尊。
松知得算霜中树,梅报和羹雪外村。
拄杖金鱼消息好,殷勤拜舞劝加飧。

(0)

寿邓提干母

争似瑶仙捧玉觞,一堂四世聚簪裳。
间中尊俎江山久,静里襟怀日月长。
蓂紫烂连庭桂此,橘香浓引诰花香。
陵溪种得桃无限,乞与渔郎半核尝。

(0)

古断肠曲三十首

髻云须滑亸鸾钗,清减羞临玉镜台。
蛱蝶也知人寂寞,一双飞过杏墙来。

(0)

六桥行

芙蓉苑。
记试酒清狂,亸鞭游遍。
翠红照眼。
凝芳露、洗出青霞一片。
垂杨两岸。
窥镜底、新妆深浅。
应料似、锦帐行春,三千粉春矜艳。
邂逅系马堤边,念玉笋轻攀,笑簪同欢。
岁华暗换。
西风路、几许愁肠凄断。
仙城梦黯。
还又是、六桥秋晚。
凝望处,烟淡云寒,人归雁远。

(0)

贺新郎·怕听黄昏雨

怕听黄昏雨。
到黄昏、陡顿潇潇,雨声不住。
香冷罗衾愁无寐,难奈凄凄楚楚。
暗试把、佳期重数。
楼外一行征雁过,更偏来、撩理芳心苦。
心自苦,向谁诉。
菱花憔悴羞人觑。
欢红低翠黯,不似旧家眉妩。
目断阳台幽梦阻,孤负朝朝暮暮。
怕泪落、瑶筝慵拊。
手捻梅花春又近,料人间、别有安排处。
云碧袖,为君舞。

(0)
诗词分类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诗人
史谨 苏籀 陶宗仪 张吉 吴绮 杨公远 陈樵 韩驹 饶节 刘一止 艾性夫 郑元祐 李时行 沈守正 庞蕴 袁桷 邱云霄 梁清标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