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湖西去,有一带禅房,送来眼底。行行且止。
这天香国色,温柔绮丽。红杏青松,怎比姚黄魏紫。
大欢喜。更公子镫前,美人镜里。三百年往事。
经小劫沧桑,苦逢庚子。老僧不死。
说渔洋竹垞,昔曾过此。富贵浮云,前辈风流如是。
枣花寺。为花王、重新遗址。
柳湖西去,有一带禅房,送来眼底。行行且止。
这天香国色,温柔绮丽。红杏青松,怎比姚黄魏紫。
大欢喜。更公子镫前,美人镜里。三百年往事。
经小劫沧桑,苦逢庚子。老僧不死。
说渔洋竹垞,昔曾过此。富贵浮云,前辈风流如是。
枣花寺。为花王、重新遗址。
这首《扫花游·崇效寺看牡丹》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的杨士琦所作,描绘了崇效寺中牡丹盛开的景象,以及诗人对牡丹及历史变迁的感慨。
开篇“柳湖西去”,以柳湖作为背景,引出崇效寺所在的环境,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幽雅的氛围。“一带禅房,送来眼底”则点明了崇效寺的位置,禅房与自然景色相映成趣,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接着,“行行且止。这天香国色,温柔绮丽。”诗人漫步于崇效寺中,被眼前的牡丹所吸引,赞叹其香气之浓郁,色彩之丰富,形象地描绘了牡丹的美丽。接下来的“红杏青松,怎比姚黄魏紫。”通过对比,突出了牡丹的高贵与独特,与红杏青松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牡丹的非凡之处。
“大欢喜。更公子镫前,美人镜里。”诗人表达了对牡丹的喜爱之情,将其与贵族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渲染了牡丹的尊贵地位。同时,也暗示了牡丹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百年往事。经小劫沧桑,苦逢庚子。”这一句将时间拉长,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牡丹,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追忆,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其中“庚子”指的是1900年,这一年发生了庚子事变,诗人在此处借牡丹的历史命运,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苦难与变迁。
“老僧不死。说渔洋竹垞,昔曾过此。”诗人通过老僧的话语,引入了前人的足迹,渔洋(王士禛)和竹垞(朱彝尊)两位文人曾经到访崇效寺,留下了关于牡丹的诗篇。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牡丹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最后,“富贵浮云,前辈风流如是。”诗人以“富贵浮云”比喻世间的荣华富贵如同过眼云烟,强调了牡丹虽美,但历史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才是永恒的主题。同时,通过“前辈风流如是”表达了对前人风雅生活的怀念与敬仰。
“枣花寺。为花王、重新遗址。”结尾处,诗人将崇效寺与枣花寺相提并论,强调了牡丹在崇效寺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预示着崇效寺将因牡丹而重焕生机,成为一处新的文化地标。
整首词通过对牡丹的描绘,以及对历史、文化、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芙蓉苑。
记试酒清狂,亸鞭游遍。
翠红照眼。
凝芳露、洗出青霞一片。
垂杨两岸。
窥镜底、新妆深浅。
应料似、锦帐行春,三千粉春矜艳。
邂逅系马堤边,念玉笋轻攀,笑簪同欢。
岁华暗换。
西风路、几许愁肠凄断。
仙城梦黯。
还又是、六桥秋晚。
凝望处,烟淡云寒,人归雁远。
怕听黄昏雨。
到黄昏、陡顿潇潇,雨声不住。
香冷罗衾愁无寐,难奈凄凄楚楚。
暗试把、佳期重数。
楼外一行征雁过,更偏来、撩理芳心苦。
心自苦,向谁诉。
菱花憔悴羞人觑。
欢红低翠黯,不似旧家眉妩。
目断阳台幽梦阻,孤负朝朝暮暮。
怕泪落、瑶筝慵拊。
手捻梅花春又近,料人间、别有安排处。
云碧袖,为君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