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禅一室内,左右竹亭幽。
有法知不染,无言谁敢酬。
鸟飞争向夕,蝉噪已先秋。
烦暑自兹适,清凉何所求。
安禅一室内,左右竹亭幽。
有法知不染,无言谁敢酬。
鸟飞争向夕,蝉噪已先秋。
烦暑自兹适,清凉何所求。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师在炎热的夏日中,安静地居住于青龙寺内的一室之中。这间房子被竹亭所环绕,营造出一种幽深宁静的氛围。诗中的“有法知不染”表达了禅师对佛法的理解和修为,不受世俗尘埃的污染;“无言谁敢酬”则显示了他超然于世的高洁情操,难以用言语来回应或赞誉。
随后,“鸟飞争向夕,蝉噪已先秋”两句描绘出夏日即将结束,秋天即将到来的景象。鸟儿在傍晚时分飞翔,争相返回巢穴,而蝉类昆虫的叫声,则似乎已经宣告了秋季的早期到来。
最后,“烦暑自兹适,清凉何所求”表达了禅师对于夏日炎热的超脱与豁然。诗人通过这句话传达出一个信息: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中,即便是在酷热的季节,也无需寻找其他地方的清凉,因为内心的平和与外界的炎热相比,更是真正的清凉所在。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禅师超脱尘世、修身养性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领悟。
水际茅亭竹下庵,清谈竟夕不知厌。
伽佗善巧何能继,经藏幽深亦许觇。
额内珠存虽本有,眼中金落复谁拈。
圆通到日如相问,为道春来米价添。
萧条平马逐飞蓬,回首园林平露中。
政事文章君得法,如今太守古人风。
正欲登临,何处好、登临眺望。
君约我、今朝携酒,古台同上。
风静秋郊浑似洗,碧空淡覆玻瓈盎。
夕照外、渺渺万遥山,开青嶂。龙山事,空追想。
风流会,今安往。我劝君一杯,为君高唱。
今日谋欢真雅胜,休辞痛饮葡萄酿。
纵黄花、明日未凋零,非佳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