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孺贤声众论推,府君经学里人师。
牛衣隐约能偕老,萤火凄凉自课儿。
畴昔黄齑曾百瓮,只今丹桂已双枝。
乌虖卢母哀荣甚,何必人题墓上碑。
太孺贤声众论推,府君经学里人师。
牛衣隐约能偕老,萤火凄凉自课儿。
畴昔黄齑曾百瓮,只今丹桂已双枝。
乌虖卢母哀荣甚,何必人题墓上碑。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克庄为悼念已故的卢母黄太孺而作。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太孺贤声众论推,府君经学里人师。"
这一句点出卢母黄太孺的美德与学问,她不仅被人们广泛赞誉,而且在家中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学者和老师形象。
"牛衣隐约能偕老,萤火凄凉自课儿。"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深居简出的生活场景,通过“牛衣”、“萤火”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卢母黄太孺对后代教育的关心。
"畴昔黄齑曾百瓮,只今丹桂已双枝。"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时间流逝和事物更新的感慨。黄齑(古代量器)与丹桂(桂花),一则是过去,一则是现在,通过这些意象,诗人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
"乌虖卢母哀荣甚,何必人题墓上碑。"
最后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卢母黄太孺的哀悼之情,以及对于不需要刻石立碑来彰显其荣耀的态度。这体现了古代尊重先人的传统观念,即便是平凡的人物,也有着不可磨灭的精神遗产。
这首诗通过对卢母黄太孺生前的形象与品格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于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崇敬之情。同时,这也反映出古代士人对于德行高尚者的一种尊崇态度。
广寒吹下霓裳,曲中再识春风面。
马嵬坡下,香消人去,袜尘犹恋。
白发梨园,红牙菊部,一般哀艳。
倩雪衣学舞,金衣学语,重翻出,长生殿。
当日清平应制,问宫中、几回欢宴。
海棠睡足,荔支笑后,梨花泣遍。
雨歇零铃,风高羯鼓,旧愁成片。
向旗亭唤取,银尊檀板,夜深相见。
少小慕宗悫,破浪喜乘风,今朝京口挂帆,高唱大江东。
一曲未曾终调,已过金焦如画,不觉拓心胸。
自古说天险,争战几英雄。人世事,如滚滚,浪流同。
禹门此去试跃,那便化真龙。
巨浸且浇块垒,明月秦淮河上,遍访旧花丛。
舷倚正高兴,何处响秋鸿。
万事如云,一腔如雪,幸有诗卷长留。
看尽溪山佳境,更上南楼。
天外晚风衔落日,柳边秋水浴闲鸥。
闲携杖,偶到欢场,漫檀板歌喉。焉求。书满架。
饥难疗,商量舌在奚忧。且束愁肠高阁,采菊丹邱。
朗吟曾与吾侪共,诙谐不让少年游。
休言老,行乐及时何待,斗酒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