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感讽六首·其六》
《感讽六首·其六》全文
唐 / 李贺   形式: 古风

蝶飞红粉台,柳扫吹笙道。

十日悬户庭,九秋无衰草。

调歌送风转,杯池白鱼小。

水宴截香腴,菱科映青罩。

䒠蒙梨花满,春昏弄长啸。

唯愁苦花落,不悟世衰到。

抚旧唯销魂,南山坐悲峭。

(0)
注释
蝶飞:蝴蝶飞舞。
红粉台:红色妆台。
柳扫:柳树轻拂。
吹笙道:笙箫乐声。
十日:连续十天。
九秋:整个秋天。
调歌:歌声。
白鱼小:小小白鱼。
水宴:水上宴会。
香腴:香气四溢。
菱科:菱角。
青罩:青翠倒影。
梨花满:梨花盛开。
春昏:春日黄昏。
苦花落:花儿凋零。
世衰:世事变迁。
抚旧:抚摸旧物。
销魂:心生凄凉。
南山:南山(代指远方)。
悲峭:感叹峻峭。
翻译
蝴蝶在红色的妆台上翩翩起舞,柳树轻拂,伴随着笙箫的乐声。
阳光连续十天照耀庭院,整个秋天都没有衰败的草木。
歌声随着风转,小小的白鱼在酒杯池塘中游动。
水上宴会香气四溢,菱角的倒影映衬着青翠的水面。
梨花如雪覆盖,春日黄昏我长啸抒怀。
只忧虑花儿凋零,未察觉世事变迁如此之快。
抚摸旧物心生凄凉,坐在南山感叹岁月的峻峭。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了浓郁诗意和深邃情感的古典诗篇。从蝶飞红粉台、柳扫吹笙道,我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发,蝴蝶在粉红色的花朵间飞舞,柳絮随着风轻拂过歌声的小路,这些意象共同描绘出一个生动美好的景致。十日悬户庭、九秋无衰草,则是对家园和时间的深刻感悟,那挂在家中的太阳似乎永远悬挂不落,而庭院里的草木也似乎与时光抗争,年华虽久却依然青翠。

调歌送风转,杯池白鱼小,水宴截香腴,菱科映青罩,这些句子传递出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诗人似乎在享受着自然赋予的一切美好:轻声唱着歌谣,风儿随之转换;池塘里的白鱼跳跃,宴席上水果甘甜;菱角叶片间透出的青光,如同自然界的画布。

诗中接着写到“䒠蒙梨花满,春昏弄长啸”,这里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留恋。春天即将过去,而诗人却还沉浸在这短暂美好的季节中,不忍心让它结束。

然而,在接下来的“唯愁苦花落,不悟世衰到”一句,诗人的情感发生了转变。对花朵的凋零感到悲哀,同时也未能察觉到世界的衰败和时光的流逝,这表达了一种无常的哲思。

最后,“抚旧唯销魂,南山坐悲峭”则是诗人在面对过往美好的回忆时所感受到的悲凉。似乎一切美好都已经逝去,只留下了深深的哀愁和孤独。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内心的丰富层次。

作者介绍
李贺

李贺
朝代:唐   字:长吉   籍贯: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生辰:约公元791年-约817年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猜你喜欢

小清口初三日

乍见惊胡妇,相嗟遇楚兵。

北来鸿雁密,南去骆驼轻。

芳草中原路,斜阳故国情。

明朝五十里,错做武陵行。

(0)

石井泉次沈太守韵·其三

灵源显晦岂无时,便有高人作已知。

赏识先从石湖老,发扬更赖隐侯诗。

(0)

节爱堂

谁怜穷山民,糠籺不自赡。

纷纷死沟壑,往往困征敛。

夫惟节与爱,是谓仁且俭。

揭兹圣人言,聊用自针砭。

(0)

鼓笛慢/水龙吟

数枝凌雪乘冰,嫩英半吐琼酥点。

南州故苑,何郎遗咏,风台月观。

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水寒云晚。

笑浮花浪蕊,娇春万里,空零落、愁莺燕。

游子寂寥暮景,向天边、几回相见。

玉人纤手,殷勤攀赠,欲行微盼。

越使归来,汉宫妆罢,昭华流怨。

念湘江梦杳,窗前疑是,此情何限。

(0)

数诗分题二首·其二

一樽劝君饮,举觞莫迟迟。

二月风景妍,都人正游嬉。

三春已失一,胡不惜芳时。

四郊更清旷,红紫耀涟漪。

五侯盛供帐,出以歌鼓随。

六龙西翱翔,迅速不可追。

七泽起悲风,晚景含崦嵫。

八音莫停奏,妙舞随金丝。

九门稍合钥,莫时泪沾衣。

十里灯烛光,醉矣各还归。

(0)

渡江

扁舟临朝阳,匹马渡江北。

志士岂怀居,征夫乐行役。

东风吹高原,生意密如织。

早晚卸尘鞍,皇州正春色。

(0)
诗词分类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诗人
刘致 裴度 赵企 张衡 沈彬 郑文宝 孙承宗 谢安 江湜 牛希济 杨坚 章楶 卢思道 虞世基 东方朔 杜光庭 王景 李公麟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