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魂如在此全归,老屋依然旧讲帷。
三纪璧田频假易,千秋俎豆共瞻依。
元堂改造松楸古,誉命终颁日月辉。
百变沧桑尊道统,龟山祠宇共巍巍。
忠魂如在此全归,老屋依然旧讲帷。
三纪璧田频假易,千秋俎豆共瞻依。
元堂改造松楸古,誉命终颁日月辉。
百变沧桑尊道统,龟山祠宇共巍巍。
这首诗是对高忠宪止水新祠的追忆与敬仰。诗人以“忠魂”开篇,表达了对高忠宪忠诚精神的深切怀念。接着,“老屋依然旧讲帷”,描绘了祠堂内依旧保留着高忠宪当年讲学的场景,流露出对先贤教诲的景仰之情。
“三纪璧田频假易,千秋俎豆共瞻依。”这两句通过时间的跨度和祭祀活动的频繁,展现了高忠宪的影响深远,以及后人对他精神的长久纪念。其中,“三纪”指三年,“璧田”可能是指珍贵的土地或资源,“假易”则暗示了土地的流转或交换,整体表达了高忠宪在世时对地方经济文化的重要贡献及其逝世后仍被怀念的情景。“千秋俎豆”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纪念的永恒性。
“元堂改造松楸古,誉命终颁日月辉。”这两句描述了祠堂的改造与高忠宪墓地的古老,以及他去世后的荣誉与光辉。这里,“元堂”可能是祠堂的原貌,“松楸”是墓地常见的植物,象征着高忠宪的安息之地,“誉命终颁日月辉”则表达了高忠宪生前的声誉与死后获得的荣耀,如同日月之光,照亮历史的长河。
最后,“百变沧桑尊道统,龟山祠宇共巍巍。”这两句总结了高忠宪的精神影响,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的道德准则和教育理念都得到了尊重。同时,将高忠宪与龟山(可能指的是某座山或特定的地点)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形象与地位,祠宇的“巍巍”则象征着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和不朽地位。
整首诗通过对高忠宪事迹的回顾与赞美,表达了对先贤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其精神遗产的传承与珍视。
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坠。
日长无绪,回廊小立,迷离情思。
细雨池塘,斜阳院落,重门深闭。
正参参欲住,轻衫掠处,又特地,因风起。
花事阑珊到汝,更休寻满枝琼坠。
算人只合,人间哀乐,者般零碎。
一样飘零,宁为尘土,勿随流水。
怕盈盈,一片春江,都贮得,离人泪。
海漘倦客,是赤明延康,旧日衣冠。
坡老黎邨,冬郎闽峤,中年陶写应难。
醉乡尽宽。
更茱萸,黄菊尊前。
剩沧江、梦绕觚棱,斗边槎外恨高寒。
回首凤城花事,便玉河烟柳,总带栖蝉。
写艳霜边,疏芳篱下,消磨十样蛮笺。
载将画船。
荡素波、凉月娟娟。
倩郦泉、与驻秋容,重来扶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