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无。
门前獬廌山常在,只恐儿孙不读书。
三十年来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无。
门前獬廌山常在,只恐儿孙不读书。
这首诗是宋代大儒朱熹所作的《廌山书院》,表达了他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子孙后代读书的期望。"三十年来宿草庐",诗人回顾自己一生致力于学问,寓居简陋的草庐中长达三十年,体现了他的刻苦钻研和坚韧精神。"五年三第世间无",则是对自己学术成就的自豪,五年之内连中三个科举考试的佳绩,在当时实属罕见。
"门前獬廌山常在",獬廌是中国古代象征公正的神兽,诗人以之比喻书院,暗示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公正廉洁的人才,这种精神应当世代相传。最后"只恐儿孙不读书",表达了他对子孙后代能否继承书香门第、继续发扬读书传统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简洁而深沉,既展现了朱熹个人的学术成就,又寄寓了他对后世子孙的殷切期盼,体现了儒家教育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飘风驰电,看过了、千古英雄成败。
汉殿唐宫徒长就,无数烟荆露薤。
金碗人间,玉鱼葬地,转眼堪惊怪。
凭高舒望,教人愁思难耐。
今日遥想风流,是谁能不朽,英英犹在。
扬马邹枚笔如椽,留得光芒万代。
世界虚空须知消,不得酒城诗砦。
龙泉知我,物华应射天外。
忆在劳劳亭上别,吴江三落丹枫。
洞庭西望水连空。共谁过赤壁,高唱大江东。
准拟开樽还痛饮,小楼同听疏钟。
布帆归去似飞鸿。寄将黄雀鲊,须趁鲤鱼风。
千里襟期接霁光,一编相饷重琳琅。
玄文秘帐谈初异,小技雕虫恨不祥。
尘味浅,古怀长,山高风雨倍凄凉。
遥知隐几人犹昔,为问三车可救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