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豪心未平,三已复三仕。
毫发志不伸,所至但屈己。
屡触炙眉怒,讵啻折腰耻。
七年困江国,脱身走故里。
欲著藏山书,实录立传纪。
往事邈难问,毫简遽云止。
不如一杯酒,此亦焉足恃。
气豪心未平,三已复三仕。
毫发志不伸,所至但屈己。
屡触炙眉怒,讵啻折腰耻。
七年困江国,脱身走故里。
欲著藏山书,实录立传纪。
往事邈难问,毫简遽云止。
不如一杯酒,此亦焉足恃。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诗人方回所作,名为《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十九)》。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往昔征战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逃避的心情。
“气豪心未平,三已复三仕。” 这两句表明诗人的志向仍然旺盛,但是在多次的仕途生涯中,他的抱负和理想并没有得到伸张。
“毫发志不伸,所至但屈己。” 这里强调了诗人在外界压力下的屈服,尽管内心充满了不甘平庸的志气,但现实总是使他不得不低头。
“屡触炙眉怒,讵啻折腰耻。” 这两句则描绘出诗人在重重打击和屈辱中的愤慨与痛苦,每次遭遇不公都让他感到愤怒和羞耻。
“七年困江国,脱身走故里。” 在经历了七年的困顿之后,诗人才得以摆脱束缚,回到自己的家乡。这里流露出一丝解脱与归属之情。
“欲著藏山书,实录立传纪。”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想要将自己的一生写成书籍,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以此立传留世。
“往事邈难问,毫简遽云止。” 对于过去的种种往事,诗人感到难以启齿,而那些简单的言语也只能暂时平复心中的波澜。
“不如一杯酒,此亦焉足恃。”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于现实无力的慨叹,他认为与其在往昔和现实中挣扎,不如就让自己沉醉于一杯美酒之中,这也是一种逃避和自我安慰的表现。
总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个人抱负与现实困境之间的矛盾,以及在这种矛盾下所产生的情感波动。诗中的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是一首情深意切的自我表达之作。
半栏花雨。
是夜来凭处。
梦过溪桥逢柳住。
乱莺声残酒醒,正是关情,山枕上、吟就回纹锦句。
归鸿应别浦。
绿涨弥茫,早近湖阴唤船路。
览芳菲,歌窈窕,独立落根,剩一掬、间情凄楚。
欲待折、微馨寄相思,又生怕相思,带将春去。
甚年年、心事占秋多,芳洲乱芜生。
正小山已桂,东篱又菊,秋为人清。
肠断洞庭叶下,倚西风、谁可寄芳蘅。
袅袅愁予处,欲醉还醒。
为问素娥饮否,自谪仙去后,知与谁明。
耿盈盈如此,分影落瑶觥。
步高台、夜深人静,有飞仙、同跨海山鲸。
归来也,远游歌罢,失却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