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青山路,如何黄绶来。
途应知马老,花似笑人开。
郭近千峰断,淮通一水回。
行行吾欲赋,画角转相催。
本是青山路,如何黄绶来。
途应知马老,花似笑人开。
郭近千峰断,淮通一水回。
行行吾欲赋,画角转相催。
这首诗《信阳山行》由清代诗人沈棻所作,以行走在山间小道的视角,描绘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
首句“本是青山路”,点明了诗人行走的地点是在连绵的青山之中,暗示着旅程的自然与宁静。接着,“如何黄绶来”一句,似乎在感叹原本属于自然的路途,如今却因世俗的牵绊(“黄绶”常指官服,象征官职)而变得复杂和束缚,表达了对现实与理想冲突的感慨。
“途应知马老,花似笑人开”两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马老喻指岁月的流逝,花笑则暗示着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与时间的流转,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诗人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深刻思考。
“郭近千峰断,淮通一水回”描绘了沿途的壮丽景色,千峰环绕,淮河蜿蜒,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壮阔。这一句不仅展现了地理景观的美,也隐含了诗人对广阔世界的向往与探索精神。
最后,“行行吾欲赋,画角转相催”表达了诗人想要记录下这番美景的冲动,同时“画角转相催”可能暗指时间的紧迫,或是外界的呼唤,使得诗人更加珍惜这次山行的经历,渴望将这份美好定格为永恒。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既有对现实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