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端溪旁,持斧斲溪骨。
岁深积成林,真气资蓬勃。
一从板荡来,散作磨刀石。
墨池鼓风波,焚之恨无及。
奇觏乃于斯,转复生叹息。
古绣若苔斑,莹然马肝色。
沿缺中已凹,定是千年物。
黑松发黯光,滑泽水不竭。
想其在空岩,无心求赏识。
良工苦经营,因以珍几席。
不知前代人,研尽几斗血。
神物固不常,自然遭磨折。
笑彼卞氏璞,欲遇徒三刖。
如何抱坚贞,静默守寒碛。
我见岂偶然,为之重拂拭。
再拜置诸怀,永以伴幽寂。
余家端溪旁,持斧斲溪骨。
岁深积成林,真气资蓬勃。
一从板荡来,散作磨刀石。
墨池鼓风波,焚之恨无及。
奇觏乃于斯,转复生叹息。
古绣若苔斑,莹然马肝色。
沿缺中已凹,定是千年物。
黑松发黯光,滑泽水不竭。
想其在空岩,无心求赏识。
良工苦经营,因以珍几席。
不知前代人,研尽几斗血。
神物固不常,自然遭磨折。
笑彼卞氏璞,欲遇徒三刖。
如何抱坚贞,静默守寒碛。
我见岂偶然,为之重拂拭。
再拜置诸怀,永以伴幽寂。
这首诗描绘了一块古砚的来历与命运,充满了对古物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感慨。诗人通过描述古砚的形成过程、用途变迁以及对其价值的深刻理解,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首先,诗人提到古砚源自端溪旁,经过岁月的积累,逐渐形成一片森林,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不仅描绘了古砚的自然生长过程,也隐喻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
接着,诗人讲述了古砚的用途变化,从最初的磨刀石到后来成为研墨的工具,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然而,由于墨池的风波和火的破坏,古砚未能幸免,留下了遗憾和惋惜之情。
在发现这块古砚时,诗人不禁感叹其独特的外观和质地,仿佛能感受到它在空岩中默默无闻的存在,以及匠人的精心雕琢。诗人认为,古砚不仅是实用的文房用品,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的珍贵物品。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古砚的敬重之情,将其视为珍贵的伴侣,愿意为它擦拭并珍藏。这种情感超越了物质的价值,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深深敬畏。
整首诗通过对古砚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和自然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传统美学的追求和尊重。
对西山摇落,又匹马,过并州。
恨秋雁年年,长空澹澹,事往情留。
白头。
几回南北,竟何人、谈笑得封侯。
愁里狂歌浊酒,梦中锦带吴钩。
岩城笳鼓动高秋。
万灶拥貔貅。
觉全晋山河,风声习气,未减风流。
风流。
故家人物,慨中宵、拊枕忆同游。
不用闻鸡起舞,且须乘月登楼。
夕殿别君王,宫深月似霜。
人幽在长信,萤出向昭阳。
露浥红兰湿,秋凋碧树伤。
惟当合欢扇,从此箧中藏。
杯汝知乎,酒泉罢侯,鸱夷乞骸。
更高阳入谒,都称齑臼,杜康初筮,正得云雷。
细数从前,不堪余恨,岁月都将麹蘖埋。
君诗好,似提壶却劝,沽酒何哉。
君言病岂无媒。
似壁上雕弓蛇暗猜。
记醉眠陶令,终全至乐,独醒屈子,未免沈灾。
欲听公言,惭非勇者,司马家儿解覆杯。
还堪笑,借今宵一醉,为故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