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来城府住山林,诸法翛然但一音。
不与物违真道广,每随缘起自禅深。
舌根已净谁能坏,足迹如空我得寻。
岁晚北窗聊寄傲,蒲萄零落半床阴。
往来城府住山林,诸法翛然但一音。
不与物违真道广,每随缘起自禅深。
舌根已净谁能坏,足迹如空我得寻。
岁晚北窗聊寄傲,蒲萄零落半床阴。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北山三咏(其二)》。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禅意和隐居生活的诗歌。
“往来城府住山林”一句,描绘了诗人远离尘世,选择在山林之间游走、栖息的情景。“诸法翛然但一音”则指代一切佛法归于一个清净的声音,表达了对心灵纯净的追求。
“不与物违真道广,每随缘起自禅深”两句,传递出诗人对于自然和谐、顺应自然之道的态度。这里,“不与物违”意味着不与万物相违背,而是顺其自然;“每随缘起自禅深”则表达了在日常生活中随遇而安,自然而然进入深层次的禅定状态。
“舌根已净谁能坏,足迹如空我得寻”两句,强调了内心的清净无染,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状态的向往。这里,“舌根已净”比喻心灵的纯洁;“足迹如空”则象征行踪自由,无拘无束。
最后两句“岁晚北窗聊寄傲,蒲萄零落半床阴”描绘了诗人在年迈时光,独自坐在北窗之下,对着寥寥的傲来(一种植物)发了一会儿的傲气,同时感受着室内外的静谧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蒲萄零落半床阴,生动地描绘了室内外的宁静与诗人的心境。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追求,以及对自然和谐状态的向往。王安石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将禅意与山林生活完美融合,使得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颂,也是一曲心灵的曼声。
春又阑珊,我欲问君,何以遣之?
有妓名翠玉,雅称妖丽;歌传红豆,最解相思。
既得佳人,可无名士,酒与诗狂却让谁?
惟君在,问君能来否,莫更迟迟。须将彩笔亲携。
好谱与杨枝并竹枝。向闹红影里,费他莺脰;
揉蓝茵上,消我螺卮。
未免有情,何妨作乐,领取风流此一时。
销魂处,是佳人香口,名士清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