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唱关西曲,寂寞夜景深。
一声长在耳,万恨重经心。
调古清风起,曲终凉月沉。
却应筵上客,未必是知音。
谁唱关西曲,寂寞夜景深。
一声长在耳,万恨重经心。
调古清风起,曲终凉月沉。
却应筵上客,未必是知音。
这首诗名为《歌》,出自唐代诗人王贞白之手。诗中通过一曲关西曲,勾勒出夜深人静、寂寞孤寂的氛围。"谁唱关西曲,寂寞夜景深"这两句,以问话形式开启情感的表达,"关西曲"作为引发诗人情感波动的媒介,其悠扬声调在静谧的夜晚显得尤为突出。"一声长在耳,万恨重经心"则表达了诗人听后深受触动,那声音仿佛永恒地留在耳畔,而内心的哀伤与怀念也随之涌上心头。
接下来的"调古清风起,曲终凉月沉"两句,更进一步描绘出音乐停止后的情景。"调古"一词,意味着曲调古老而深远,而"清风"则是夜晚的背景,给人以清凉、宁静之感。"曲终"二字,标志着音乐的结束,而"凉月沉",则形象地表达了夜色加深,明月高悬却带有一丝凉意。
最后两句"却应筵上客,未必是知音"则透露出诗人对听众的怀疑和不满。"筵上客"指的是宴席上的宾客,而"未必是知音"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听众能否真正理解音乐之美、感同身受的怀疑。这里的"知音"一词,特指能够欣赏并理解音乐之人的高标准。
综上所述,这首《歌》通过对音乐与夜景的描写,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个孤独而又渴望被理解的艺术灵魂。在古典诗词中,此类表达情感的手法颇为常见,而王贞白在此处却有其独到之处。
披荆踏石访山友,野鸟惊人闹枯柳。
牧童为我通姓名,一笑相迎鹤发叟。
结茅倚岩屋数间,尘埃辟易不用帚。
竹厨贮书罗四五,土壁黏碑分左右。
山中新醅未堪压,携手邀我沽村酒。
床前尚有著残棋,忘记四围关户牖。
日斜扶醉同归来,但见黑白子纷纠。
猕猴树上周章走,莫是此曹来动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