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还归闾里,于役未云休。
来时数僮仆,经过认川邱。
黎母山应远,陆公泉尚流。
吾生亦幸矣,垂老海天游。
渐还归闾里,于役未云休。
来时数僮仆,经过认川邱。
黎母山应远,陆公泉尚流。
吾生亦幸矣,垂老海天游。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之世所作的《杂感和集归来辞》中的第六首,表达了一种对过往生活的回顾与感慨,以及对当下处境的反思。诗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深刻思考。
首句“渐还归闾里”,诗人描述了自己逐渐回归故乡的情景,暗示着一种从外界返回内心世界的过程。接着,“于役未云休”一句,点出了诗人虽已归家,但心中仍存留着未尽之事或未解之惑,表现出一种内心的不完全释放。
“来时数僮仆,经过认川邱。”这两句通过回忆来时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过去旅途的怀念,以及对沿途风景的深刻印象。这里不仅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隐含着对过往岁月的追忆。
“黎母山应远,陆公泉尚流。”这两句进一步扩展了诗人的视野,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地方,黎母山和陆公泉成为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山和水的永恒流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延续,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永恒不变事物的追求。
最后,“吾生亦幸矣,垂老海天游。”诗人在此抒发了对生命幸事的感慨,尽管年岁已高,但仍能游历海天之间,享受生活的美好。这句话既是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满足,也是对人生经历的一种总结,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个人经历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
前朝使节拥朱轩,乃是君家小状元。
不独官资如令祖,更将学术付贤孙。
上供旋捣新禾米,行部时惊旧水痕。
游遍天台便归好,乔松翠竹满青门。
作尉南昌日,投书北阙频。
忠言不悟主,直节耻为臣。
汉室多灾异,吴门念隐沦。
挂冠忘宠辱,蒙袂出埃尘。
虹屈英雄气,鸥群自在身。
永怀三洞诀,高谢九江春。
择地开仙馆,看云剪寿巾。
玄台秋步月,虚室夜凝真。
无梦生芳草,留年养大椿。
碧茸香不断,青鸟性偏驯。
太液刀圭就,中黄道路新。
武夷空坠马,郁木竟栖神。
绛节虽朝帝,灵波尚济民。
一名传旧史,千古事严禋。
瑞气生仙药,清风付羽人。
坛遗金鼎像,井锁玉华津。
地接洪崖府,溪通剑水滨。
鹤归云抖擞,龙起石鳞皴。
已悟身为患,元期德有邻。
青山不忘我,今日是天亲。
嵩山古禅林,俯有潭一镜。
中涵片月朗,了了能见性。
月即是圆觉,潭即是清净。
清净而圆觉,何以得究竟。
鼻端一点白,而具法眼正。
指亡轮灭没,千江烟相映。
寒山叫不应,谁与足幽咏。
众生在黑劫,转脚成踏暝。
脱落众浊源,舞影秋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