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珠在赤水,象罔乃得之。
孰能解其韬,澹然入无思。
和气一以摄,神明将自来。
谈天不为高,履地不为卑。
冥冥而昭昭,至精良在兹。
玄珠在赤水,象罔乃得之。
孰能解其韬,澹然入无思。
和气一以摄,神明将自来。
谈天不为高,履地不为卑。
冥冥而昭昭,至精良在兹。
这首明代诗人王洪的《题道士问答图(其二)》描绘了一种深邃的哲理意境。首句“玄珠在赤水,象罔乃得之”暗喻道家的至高智慧如同深藏的玄珠,只有如象罔般探寻者才能领悟。接下来,“孰能解其韬,澹然入无思”强调了解悟之道在于内心的平静与超脱,摒弃杂念。
“和气一以摄,神明将自来”进一步阐述了和谐的气息能够凝聚人心,引导神圣的力量自然显现。诗人在此表达了对道家“天人合一”理念的理解,认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达到精神境界的关键。
“谈天不为高,履地不为卑”则体现了道家的谦逊态度,认为探讨宇宙真理并不算高傲,脚踏实地也不算低下,强调的是内在修为而非外在形式。
最后两句“冥冥而昭昭,至精良在兹”揭示了深邃的智慧虽看似无形,实则清晰可见,真正的精华就蕴含在其中。整首诗通过描绘道士问答图的场景,寓言性地传达了道家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以及超越世俗理解的哲学思想。
最喜炎天,趁熏风放蕊。枝儿上、白溶溶地。
晚凉院落,月照处、清芬似水。
安排下、钿盒金簪,穿花惯,须小婢。
鬟松鬓亸,腻兰膏、味偏细。私嗅处、早醒残醉。
还留数朵、待朝来、上云髻。将几枝、安放枕头根底。
梦魂杳,相伴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