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竟何人,清词丽霄汉。
岂其谪仙籍,尘世等迁窜。
飘然落吴下,虎阜一游玩。
蓦遇沈恭子,殷周谈汗漫。
仍复返云衢,谁能窥道岸。
鲁公书剑池,漫漶苔蒙乱。
此诗未磨崖,得全乃以半。
青邱出尘想,和韵怀聚散。
而我兹朅来,胜迹遇春旦。
依样易得句,讵云誇藻翰。
本无求仙心,饶有忧民叹。
流连非所宜,敕几思益赞。
清远竟何人,清词丽霄汉。
岂其谪仙籍,尘世等迁窜。
飘然落吴下,虎阜一游玩。
蓦遇沈恭子,殷周谈汗漫。
仍复返云衢,谁能窥道岸。
鲁公书剑池,漫漶苔蒙乱。
此诗未磨崖,得全乃以半。
青邱出尘想,和韵怀聚散。
而我兹朅来,胜迹遇春旦。
依样易得句,讵云誇藻翰。
本无求仙心,饶有忧民叹。
流连非所宜,敕几思益赞。
这首诗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用高启虎邱次清远道士诗韵》。诗中描绘了对清远道士及其作品的赞美与追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流连与对人民生活的忧虑。
首句“清远竟何人,清词丽霄汉”以问句形式开篇,表达了对清远道士及其清雅词句的赞叹,将其比作点缀于天际的美丽词句。接下来的“岂其谪仙籍,尘世等迁窜”则暗示了清远道士可能有着超凡脱俗的身份,如同被贬谪的仙人,在尘世间流转。
“飘然落吴下,虎阜一游玩”描述了清远道士在吴地游历的情景,特别是他在虎丘山的游玩,表现了他的自由洒脱。接着“蓦遇沈恭子,殷周谈汗漫”提到他遇到了沈恭子,两人谈论着远古的历史,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仍复返云衢,谁能窥道岸”表明清远道士返回了云霄之路,暗示其追求的境界之高深,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鲁公书剑池,漫漶苔蒙乱”则通过描述鲁公(可能指鲁班)的书剑池,以及池边苔藓的生长,营造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此诗未磨崖,得全乃以半”表达了对清远道士作品的珍视,即使只留下一半,也足以流传千古。“青邱出尘想,和韵怀聚散”则是对清远道士超凡脱俗思想的向往,以及对其作品中蕴含的聚散之情的感慨。
最后,“而我兹朅来,胜迹遇春旦”写出了诗人亲自来到虎丘,遇到春日美景时的心情。“依样易得句,讵云誇藻翰”表示诗人虽然也能写出类似的诗句,但并不以此自夸。“本无求仙心,饶有忧民叹”则透露了诗人虽不追求仙道,却对民生疾苦有着深切的关怀。“流连非所宜,敕几思益赞”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留恋并非适宜之举,而是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赞美和传承。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对清远道士及其作品的崇敬,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文化以及民生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