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邑邀真邑命分,明庭元有至公存。
每锄奸弊同荆棘,唯抚孤茕似子孙。
折狱不曾偏下笔,灵襟长是大开门。
新衔便合兼朱绂,应待苍生更举论。
假邑邀真邑命分,明庭元有至公存。
每锄奸弊同荆棘,唯抚孤茕似子孙。
折狱不曾偏下笔,灵襟长是大开门。
新衔便合兼朱绂,应待苍生更举论。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理想的官员形象,表达了对理性、公正和仁慈治政风格的赞美。开篇“假邑邀真邑命分”两句,通过对比真伪和命运的分辨,强调了执政者应有的明辨是非能力。“明庭元有至公存”则直接指出了理想官员的存在,为的是彰显至公无私的品质。
“每锄奸弊同荆棘”、“唯抚孤茕似子孙”两句,分别展示了对待不法之徒和保护弱小的态度。前者如同锄草一样严厉打击邪恶势力;后者则如同慈父般温柔地呵护孤儿,体现出官员的宽猛相济。
“折狱不曾偏下笔”和“灵襟长是大开门”两句,进一步强调了执法公正,不偏私、心胸宽广的品质。前者意味着审案时绝无偏颇;后者则形容其心胸如同敞开的大门,接纳百川。
“新衔便合兼朱绂”一句,可能是指官员在处理政务时能迅速且恰当地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融会贯通,以至于形成完备的决策。后续“应待苍生更举论”则表达了对这位官员未来的期待,希望他能够继续施展治理之才,为民众带来更多福祉。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南昌宰的赠予,赞颂了一位德高望重、公正仁慈的官员形象,反映了古人对于理想官员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