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皎应如欲下弦,为谁长挂此岩前。
行人莫笑中空洞,空洞中间尽是天。
皎皎应如欲下弦,为谁长挂此岩前。
行人莫笑中空洞,空洞中间尽是天。
这首诗名为《月岩》,作者是宋代诗人蒲寿宬。诗中以月亮为描绘对象,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满月即将落下时的情景。"皎皎应如欲下弦",运用比喻,将明亮的月亮比作即将下落的弦月,展现出月色的清冷和即将变化的动态美。
接下来的"为谁长挂此岩前",诗人疑惑地问月,为何它总是在这岩石前长久悬挂,流露出对月亮恒久不变的自然现象的赞叹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诗人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通过设问引导读者去思考。
"行人莫笑中空洞",这里的"空洞"既是月岩的形态特征,也是诗人内心感受的投射。他劝诫行者不要嘲笑月岩的空旷,暗示其中蕴含着深远的意境。"空洞中间尽是天",进一步揭示出月岩虽空,却能包容天地,象征着宇宙的广阔与深邃。
整首诗通过月岩这一自然景象,寓言般地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以及对未知和哲理的探索。诗人以简洁的语言,营造出深沉而富有哲理的氛围。
夏雨滋众绿,卉木何萋萋。
种花官荷锄,种菜吏分畦。
菀彼木芙蓉,丛生颇不齐。
呼童植前庭,秋来花满蹊。
置物贵得所,一一全天倪。
虽无负郭田,且畜五母鸡。
朝餐煮粟米,晚食炊黄齑。
有时月色来,斗酒谋诸妻。
随意两三杯,弄笔为无题。
若问个中趣,欲指已复迷。
曲园虽褊小,亦颇具曲折。
达斋认春轩,南北相隔绝。
花木隐翳之,山石复嵲屼。
循山登其巅,小坐可玩月。
其下一小池,游鳞出复没。
右有曲水亭,红栏映清冽。
左有回峰阁,阶下石凹凸。
遵此石径行,又束出自穴。
依依柳阴中,编竹补其阙。
筑屋名艮宦,广不逾十笏。
勿云此园小,足以养吾拙。
别详曲园记,吾兹不具说。
交魂通梦八年馀,槟屿香江叹索居。
九大洲中我行路,二百国事汝成书。
几阅变迁验家国,屡惊生死送居诸。
同心离处忧伤老,秋水相望恨有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