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草黄沙笑雁臣,衣裳鳞介已非真。
岂知捧翟犹宾粤,未必分茅可擅闽!
南国羽书氛欲净,西京露布墨应新。
上游谁拥龙骧节,日毂亲扶出汉津?
白草黄沙笑雁臣,衣裳鳞介已非真。
岂知捧翟犹宾粤,未必分茅可擅闽!
南国羽书氛欲净,西京露布墨应新。
上游谁拥龙骧节,日毂亲扶出汉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景象,以白草黄沙为背景,形象生动地刻画了雁臣(可能指戍边将士)的形象,他们身着非真的“衣裳鳞介”,暗示了战时的艰苦与伪装。诗人接着表达了对将领们的敬意,指出即使像捧着翟(古代祭祀用的鸟羽饰物)这样的小事,也显示出他们的忠诚和被尊崇,同时暗示他们或许能胜任更艰巨的任务,如掌管福建(分茅指分封土地)。南方前线的战事似乎有所缓解(羽书氛欲净),而京城的文书传递也充满活力(露布墨应新),显示出朝廷对边疆动态的关注。
最后一句,诗人期待有英勇的将领(龙骧节指勇猛的将领)在上游地区指挥,亲自护送军队从汉津出发,展现了对军事领导力的期待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整体上,这是一首寓含深意的边塞诗,既赞扬了戍边将士,又寄寓了对军事策略的思考。
功名贵早达,时俗轻小官。
念子两未适,出门何独欢。
古贤有禄仕,先圣戒色难。
义慊固为美,势卑岂足叹。
采兰岁云暮,接淅心不安。
宛转腰间丝,崔嵬头上冠。
车马有光辉,里闾有耸观。
勉旃爱玉体,自致青云端。
薄薄云蔽日,凄凄寒中人。
飞飞燕归蛰,漠漠雁来宾。
送子独无友,悲秋空病身。
登山复临水,便觉二毛新。
三年不相见,相见当何时。
曩别不谓久,后期庸可知。
周南滞留地,宿昔太史悲。
春草愁山中,王孙发垂丝。
怀宝常若迷,献玉常若疑。
闻君已屡荐,终岁独差池。
得鹿在诡遇,亡羊实多岐。
著书成自乐,回首空相思。
道悠寄先觉,神契无近知。
彼美羊公意,今在岘山诗。
陵谷非一变,荣名独至兹。
当时偶然语,正与来者期。
慷慨激悲歌,崔嵬构丛祠。
怀哉千岁后,慰此江汉思。
公亦蹈前人,方为帝王师。
奋笔成不朽,何啻中亭碑。